縣府續推海洋活化31日於烏崁海域禁漁區辦理馬糞海膽放流

宣示海膽禁漁期正式開始

 

〈記者吳清池/澎湖報導〉縣府農漁局水產種苗繁殖場定8月31日本縣馬公市烏崁海域禁漁區辦理馬糞海膽放流,落實縣長日前宣示「未來縣府的種苗放流,將優先選擇有自主管理意識的社區」政策,並期許各社區學習烏崁經驗,推動自主管理措施,讓縣府投入的資源能永續利用。

 

烏崁海域栽培漁業區為本縣第一個由社區自主倡議成立,並依照漁業法劃定為禁漁區,以海膽為漁業資源管理對象的海域,縣府106月5月23日依照漁業法劃設禁漁區,輔導社區成立巡守隊,結合岸巡人員落實執法,並由縣府水產種苗繁殖場放流海膽,是本縣社區自主管理漁業資源的範例。

 

本次放流數量計有體長2-4公分馬糞海膽種苗約1.5萬顆,預計1年後可達繁殖體型,農漁局將陸續再進行其他魚、介、貝類繁養殖及放流,藉以增裕海洋漁業資源量,提高漁民收入。

 

縣長賴峰偉表示「肯定烏崁社區自我管理自家海域資源的積極作為」,本次特地選在海膽公告禁捕前1日,會同社區巡守隊及當地村里民進行海膽放流,展現縣府在漁業資源上管理與復育同步進行,在資源保育與漁民生計上取得平衡

 

縣府亦呼籲漁民朋友確實遵守禁漁區及禁捕期的相關規定,在非開放期間勿捕抓海膽,於開放期間也不要採捕殼徑8公分以下的海膽,若有發現違法採捕行為可逕向縣府農漁局檢舉(電話92626220轉121張先生)。

 

賴峰偉:海底覆網清除今年6萬公尺達標

後續目標3年清18萬公尺

 

〈記者吳清池/澎湖報導〉澎湖縣政府農漁局22日在澎澎灘海域打撈海底覆網,同時於嵵裡貝殼館舉行海底覆網成果發表會,澎湖縣長賴峰偉出海前往視察沉網打撈作業時表示,今年清除66千公尺海底覆網已達標,接下來要以3年清除18萬公尺為目標。

 

農漁局22日聯合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馬公潛水會、澎湖救難協會、澎湖水試所、島澳七七等20餘位海洋保育志工在澎澎灘海域清除海底覆網,單日總計清除1千多公尺海底廢棄漁網,成果豐碩,賴峰偉到場慰勉潛水志工辛勞。

 

賴峰偉表示,為活化海洋生態,縣府祭出海洋活化12支箭,海底覆網清除是其中1箭,在高雄科技大學及各方潛水會努力下,今年已清除近66千公尺,重量約23千公斤,完成今年預定目標,接下來3年預計清除18萬公尺的海底覆網。

 

賴峰偉說,潛水志工8月開始自青螺、員貝、鳥嶼、澎澎灘等北海海域清除近3萬公尺海底覆網,每件漁網沉沒海底都有2025年歷史,其中夾雜許多白化珊湖礁,令人心痛。

 

賴峰偉表示,海底廢棄網具長年纏繞珊瑚礁體,導致礁體老化、死亡,影響魚類棲息繁衍。海洋是我們的母親,呼籲大家共同維護海洋資源,恢復海洋的乾淨與美麗。

 

農漁局另與高雄科技大學邀請澎湖「波賽頓海洋運動俱樂部」、「日日潛水」、「海洋途徑潛水」、「PIDC澎湖國際潛水中心」等潛水團隊將「珊瑚礁健康監測」(coral watch)融入遊客體驗潛水,讓潛客成為全民科學家,為珊瑚礁「健康檢查」,建構海洋生態回饋之旅。

 

農漁局長陳晶卉表示,農漁局期望加強當地店家交流與互動,使第一線面對遊客的潛水店家與教練有能力傳達海洋生態環境保育的理念,盡到業者對生態友善之社會責任。

海巡查扣大陸漁船433 賴峰偉嘉勉護海有成

 

〈記者吳清池/澎湖報導〉大陸海洋伏季休漁期解禁,澎湖海域南、北漁場陸續出現陸船越界撈捕作業,海巡署第八海巡隊分別在澎湖目斗嶼及七美西南海域查扣大陸漁船及油料補運船共4艘,澎湖縣長賴峰偉21日專程前往海八碼頭慰問海巡弟兄辛勞,隨後前往烏崁大陸漁工留置室,勸導大陸船員勿再犯。賴峰偉表示,陸船越界捕魚,嚴重危及海洋生態平衡,也造成當地漁民極大反彈,若累犯將給予最嚴厲的處罰。

 

賴峰偉21日上午在警察局長楊鴻正、農漁局長陳晶卉、艦隊分署第八(澎湖)海巡隊長洪桲論、金馬澎分署第七岸巡隊長王寶庭陪同下,前往海八碼頭查看查扣大陸漁船,並頒贈獎勵金,感謝海巡弟兄大力配合縣府海洋保育政策,落實保衛海疆、驅逐越界漁船,捍衛海洋命脈。

 

賴峰偉表示,很多漁民反映大陸漁船越界捕魚及陸船至七美南淺漁場抽砂等問題,嚴重破壞海洋生態,也危及漁民生計,他協請海巡務必嚴格執法,並依規定,同年被扣留二次以上的漁船沒入,隨後不排除將船拆解、燒毀或做人工魚礁。

 

賴峰偉指出,6月在廈門參加「海峽兩岸論壇」時,提出召開澎閩漁業會議及約束轄境漁船等要求,一旦有閩籍漁船進入澎湖限制海域捕魚,隨即由澎湖提供船籍資料,福建將專案處理。

 

目前海巡隊查扣有漁船「閩惠漁02055號」、「閩丰漁00658」、「閩晉5123」及油料補給船「閩漳漁60506號」等4艘越界漁船,共留置大陸漁工33人,賴峰偉當場勸導大陸船員切勿再犯,回大陸後向船東告知,也向鄰近漁民宣導,勿再越界破壞澎湖海洋生態。

 

 

為維護漁民(船)作業安全及海洋資源永續發展

縣府近日於白沙鄉牛踏尾海域清除違規立竿網具

 

〈記者呂水上/澎湖報導〉為建立本縣潮間帶作業秩序,使不同漁具、漁法均能合理利用海洋資源,落實海洋資源管理,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確保船隻航行作業及潮間帶遊憩安全,縣府近日針對白沙鄉牛踏尾海域清除違規立竿網計911支。此外,有關其他違規立竿網清除部分,截至本(108)年812止已於馬公市菜園、東衛;湖西鄉北寮、紅羅、成功、東石、沙港;白沙鄉西籠嶼、中屯、講美、赤崁;西嶼鄉竹灣等海域,共計清除3260餘隻支(含鐵條及網具),後續將持續進行清除作業。

 

縣府亦再次向民眾呼籲,依97年訂定之「澎湖縣潮間帶立竿網具作業規範」之規定,本縣潮間帶立竿網作業期間為每年1015日至隔年228止,其餘期間作業均屬違規設立,請違規設立立竿網之漁民儘速清除,以免受罰。

 

 

農漁局白坑海域放流沙蟹 賴峰偉宣示今年放流50萬尾

創造2千萬產值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水產種苗繁殖場15日在白坑海域潮間帶放流18000隻沙蟹蟹苗。澎湖縣長賴峰偉出席放流活動時表示,今年至今沙蟹放流累積數量41萬隻,朝全年放流50萬尾沙蟹目標前進,以活存率25%計算,約可創造超過2,000萬元產值,復育海洋漁業生機。

 賴峰偉表示,澎湖沙蟹聞名全台,加上沙蟹成長速度快,市場經濟價值高,對沿海漁業復甦成效迅速,預計1年後可長至成蟹體型,希望透過放流沙蟹,擴大產值,讓觀光客都能品嘗沙蟹的鮮甜美味。

 農漁局長陳晶卉表示,今年度預計還會放流海膽、水晶鳳凰螺、燕魚及鐘螺等物種,除了種苗放流外,亦積極辦理海洋棲地復育,包含珊瑚礁、海藻林及海草床,讓放流後的生物有合適的棲息環境,提升活存率及經濟效益。

 賴峰偉說,白坑海域具有原生馬尾藻林適合沙蟹棲息,且湖西、湖東、南寮及白坑四村里重視環境生態,除參與淨灘活動外,南寮及湖東村近年持續推動生態旅遊,村民海洋生態保育意識較高,相信沙蟹在此能繁衍茁壯,只要社區觀念提昇,願意自主管理社區海岸及漁業資源,澎湖海洋活化榮景可期。

 陳晶卉表示,目前已在重光、赤崁、南寮、白坑、青灣、井垵、沙港、湖西海域放流沙蟹398122隻,此次放流沙蟹約18212隻,目前沙蟹苗放流全年度累積數量為416334隻,將朝全年50萬尾沙蟹目標前進。

 包括議員陳振中、議員許育愷、議員蔡清續服務處主任蔡清謀、警察局長楊鴻正、湖西鄉長吳政杰、代表會主席洪國強、代表李麗美、湖東村長許政忠、湖西村長辛天澤、南寮村長趙浚彬都到場參加放流。

 

108年海洋活化系列講座第3 洪國雄老師開講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為本縣漁業資源永續發展,關懷在地海洋環境、生態與文化,推廣海洋環境教育,縣府於今年辦理海洋活化系列講座。89下午系列講座第3場邀請到本縣生態保育專家洪國雄老師主講,共有縣府暨所屬機關學校73人參加,期透過研習讓同仁了解本縣海洋的現況,藉以凝聚共識,朝向讓海洋恢復生機與活力的施政願景努力。

 

活動於下午2時在副縣長許智富致詞引言展開序幕,他表示,目前縣府以海洋活化為施政重點,積極著手「管制內海汙染源」、「維護漁業秩序」、「復育海洋資源」3大面向。另並提出本縣漁港共有67座,而多數漁港皆無使用,我們該思考如何適當處理,賦與新生命,創造資源多元化的再利用之價值。

 

洪國雄老師的講題為「海田創生-從劣化到活化」,他在課程中說明,本縣海洋今昔的豐漁與枯漁,劣化與過漁,永續的活化與創生。至於海洋棲地劣化及資源的衰減,歸類為活水置換率、內灣的生態死亡、消波塊的夢魘、砱仔堆積、氣候變遷、毒電炸、死亡之牆及焦土漁法的網具、混獲與棄獲、集魚燈、養殖中尷尬的箱網、休眠船與待潮港。呼應副縣長的引言,洪老師指出去年本縣有117艘漁船整年未出海作業,退潮時未能出海作業的漁港,而這些漁港可以配合地方社區特性,製造出永續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洪國雄老師同時強調海田創生在本縣的可行性,透過海域禁漁區、魚礁的投放、污水接管率、社區營造點、漁港妥善率、遊釣小艦隊、小農小漁、老化與回游、民宿背包客、社區巡守隊、石滬回春與經營管理等方式,讓海洋從劣化到活化。

 

是日議員陳慧玲也在忙碌的行程中出席聆聽,她也感謝洪國雄老師平常對此領域有深入的了解及付出,如何使漁村意識轉變是一大難題,需要政府機關多用心與苦口婆心,以達提升民眾對海洋環境的關懷,進而喚起大家愛護海洋的決心。

 

108年海洋活化系列講座第3 洪國雄老師開講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為本縣漁業資源永續發展,關懷在地海洋環境、生態與文化,推廣海洋環境教育,縣府於今年辦理海洋活化系列講座。89下午系列講座第3場邀請到本縣生態保育專家洪國雄老師主講,共有縣府暨所屬機關學校73人參加,期透過研習讓同仁了解本縣海洋的現況,藉以凝聚共識,朝向讓海洋恢復生機與活力的施政願景努力。

 

活動於下午2時在副縣長許智富致詞引言展開序幕,他表示,目前縣府以海洋活化為施政重點,積極著手「管制內海汙染源」、「維護漁業秩序」、「復育海洋資源」3大面向。另並提出本縣漁港共有67座,而多數漁港皆無使用,我們該思考如何適當處理,賦與新生命,創造資源多元化的再利用之價值。

 

洪國雄老師的講題為「海田創生-從劣化到活化」,他在課程中說明,本縣海洋今昔的豐漁與枯漁,劣化與過漁,永續的活化與創生。至於海洋棲地劣化及資源的衰減,歸類為活水置換率、內灣的生態死亡、消波塊的夢魘、砱仔堆積、氣候變遷、毒電炸、死亡之牆及焦土漁法的網具、混獲與棄獲、集魚燈、養殖中尷尬的箱網、休眠船與待潮港。呼應副縣長的引言,洪老師指出去年本縣有117艘漁船整年未出海作業,退潮時未能出海作業的漁港,而這些漁港可以配合地方社區特性,製造出永續多元發展的可能性。

 

洪國雄老師同時強調海田創生在本縣的可行性,透過海域禁漁區、魚礁的投放、污水接管率、社區營造點、漁港妥善率、遊釣小艦隊、小農小漁、老化與回游、民宿背包客、社區巡守隊、石滬回春與經營管理等方式,讓海洋從劣化到活化。

 

是日議員陳慧玲也在忙碌的行程中出席聆聽,她也感謝洪國雄老師平常對此領域有深入的了解及付出,如何使漁村意識轉變是一大難題,需要政府機關多用心與苦口婆心,以達提升民眾對海洋環境的關懷,進而喚起大家愛護海洋的決心。

 

 

「與魚共眠~夜宿種苗場」夏令營 推廣環境保育知識

 

〈記者吳素貞/澎湖報導〉農漁局種苗場、澎湖縣共生藻協會及湖西鄉公所10日共同舉辦「與魚共眠~夜宿種苗場」夏令營活動,50位國小46年級學童報名學習環境保育知識,澎湖縣長賴峰偉前往勉勵,他希望學童透過體驗活動瞭解海洋棲地保育的重要性,讓海洋保育萌芽種子向下扎根,共同愛護我們的海洋環境。

 

賴峰偉表示,澎湖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辦理營隊目的就是要讓小朋友瞭解海洋生態的重要性,以及認識魚類、貝類,多認識海洋周遭的環境,養成海洋活化的觀念,從小灌輸海洋保育的常識。

 

賴峰偉表示,本次營隊可以走到潮間帶認識可愛的生物,划著獨木舟體驗大海的美,可以在種苗場跟大魚、小魚共眠,是很特別的體驗,希望小朋友們都能用最開心的心情、最認真的態度,好好的學習關於海洋保育知識,並且將寶貴的知識與回憶分享給更多人,帶著全家人一起做對海洋最友善的事。

 

活動中主辦單位共生藻協會理事長蔡金美致贈代表太陽、藍天、海藻及天人菊的海洋廢棄物彩繪藝術品給賴峰偉,象徵唯有做好海洋保育工作,才能保護生物繁衍不息。此外,賴峰偉也和夏令營學童一起學習種植珊瑚,一起身體力行為海洋盡份心力。

 

農漁局長陳晶卉、警察局長楊鴻正、馬公市長葉竹林、湖西鄉長吳政杰、青溪婦女關懷協會理事長林春滿、共生藻協會理事長蔡金美到場參加夏令營為學童勉勵。

 

澎湖四面環海,與海洋之關係密不可分,為推動海洋環境復育,強化在地保育,農漁局、澎湖縣共生藻協會及湖西鄉公所合辦為期2天夏令營活動,活動以種苗場為中心,結合鄰近地區資源與特色,透過與學員探索潮間帶、體驗獨木舟、利用海廢創作浮球作品,感受與魚共眠的新鮮體驗,使學童能夠對於所生活的環境與海洋能有更充分的認識,並且透過實踐與實作,加深孩童的環境保護意識。

 

 

「2019澎湖海洋花園淨灘淨海活動」7月26日登場

 

●農漁局將定108年7月26日舉辦「2019澎湖海洋花園淨灘淨海活動」,相關活動詳情,請參閱以下企畫書內容。

 

活動時間:108年7月26日(星期五)

主辦單位:澎湖縣政府農漁局

活動聯絡人:游惠晴、柯志鴻  連絡電話:06-9951065

活動地點: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及本縣鎖港杭灣海域。

 

 2019澎湖海洋花園淨灘淨海活動

一、 活動目的:

() 為愛護我們的環境,潔淨我們的海洋,澎湖縣政府農漁局與台北關渡扶輪社及樂福海洋工坊合辦本縣鎖港杭灣珊瑚礁復育區淨灘淨海活動,期能透過該活動落實親海及減塑之政策。

() 本活動邀請O2 LAB 海漂實驗室前來傳授海廢處理經驗談及如何讓海漂物重生,希藉由本活動引領參與人員,將愛護環境的行動落實於生活中。

二、 活動內容:

() 邀請O2 LAB 海漂實驗室至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進行「海廢不浪費,海漂垃圾的重生之路」專題演講。

() 邀請本縣賴縣長頒發感謝狀感謝台北關渡扶輪社響應本縣珊瑚礁棲地復育及潔淨海洋行動。

()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員工(含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及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暑期實習生)、台北關渡扶輪社及樂福海洋工坊前往鎖港杭灣珊瑚礁復育區進行淨灘淨海活動。

 

 

三、 主辦單位:澎湖縣政府農漁局

活動聯絡人:游惠晴、柯志鴻 連絡電話:06-9951065

 

四、 協辦單位:台北關渡扶輪社、樂福海洋工坊

五、 活動對象: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員工(含暑期實習生)20人、台北關渡扶輪社22人及樂福海洋工坊8人。

六、 活動地點: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及本縣鎖港杭灣海域。

七、 活動時間:108726(星期五)

八、 活動流程:

活動時間

活 動 內 容

課程內容及講師

活動地點

1400-1500

專題演講

海廢不浪費,海漂垃圾的重生之路

O2 LAB 海漂實驗室(唐采伶)

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簡報室

1500-1600

淨灘淨海活動

淨灘現場指導

O2 LAB 海漂實驗室(唐采伶)

淨海現場指導

樂福海洋工坊(吳振福)

鎖港杭灣海域

1600-1610

長官致詞及致贈感謝狀

預定由縣長致贈感謝狀予台北關渡扶輪社

鎖港杭灣海域

1610-1710

海漂物整理與分類

海漂物後續處理現場指導

O2 LAB 海漂實驗室(唐采伶)

鎖港杭灣海域

1710-1810

綜合座談/成果分享

鎖港杭灣海域

1810-

賦歸

           

 

馬公烏崁禁漁區劃設供借鏡 賴峰偉鼓勵澎湖社區自主管理

共同為海洋生態復育努力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澎湖7月開放採捕海膽,引發保育界人士討論,為有效復育海洋資源,澎湖縣長賴峰偉9日視察烏崁社區時表示,烏崁居民主動劃設海域禁漁區,區內禁採海膽等底棲生物,並設立巡守隊。縣府將鼓勵各社區學習烏崁,且種苗放流將優先選擇有自主管理意識的社區。

 

烏崁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黃健忠表示,每逢海膽開放採捕,因為無總量控管,海膽幾乎被橫掃一空,對海域海洋生態危害甚鉅,於是3年前,社區自訂公約,向縣府農漁局申請劃設烏崁周邊海域12公頃為保育區。

 

黃健忠說,保育海域內僅開放一支釣,禁止捕撈底棲生物,且透過社區巡守隊及海巡單位定期巡邏,共同為海洋生態復育努力,他相信只要堅持下去,未來就能看到豐碩的成果。

 

賴峰偉表示,縣府過去每年放流大量海膽等水產,卻一再面臨過度採捕,因此有必要調整作法。他鼓勵社區要有保育觀念,效法馬公烏崁社區保育海膽、白沙赤崁社區劃設姑婆嶼紫菜保育區,由居民凝聚共識,制定公約,共同復育。

 

賴峰偉說,未來縣府會將復育資源放在有自主保育的社區,如果社區對海洋資源不珍惜,每年放流再多的魚苗、海膽都是在做白工,但只要社區願意自主管理,縣府將全力協助。

 

黃健忠指出,烏崁透過「保育」、「復育」海洋資源,目的是要為社區「培育」人才,發展保育觀光,將來烏崁的年輕人可以留在社區帶領遊客體驗海洋生態,創造在地特色產業。

 

農漁局陳晶卉表示,農漁局將力挺烏崁保護海洋資源,並協助地方發展產業,後續將在烏崁擴大養殖、放流魚貝類,豐富當地海洋資源量,提高漁民收入,共同為海洋生態復育努力。

 

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拜會縣長 提社區自主管理護海洋生態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中研院研究員鄭明修博士與前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蔡萬生2日拜會澎湖縣長賴峰偉,提出推動社區自主管理馬糞海膽等建議。賴峰偉表示認同,並期盼藉由社區民眾與政府的配合,共同保護海洋生態,讓海洋資源生生不息。

 

鄭明修表示,早期初估澎湖沿海馬糞海膽量約有2億顆,海膽會啃食礁岩上的藻類、珊瑚及其他附著生物的幼蟲,珊瑚礁才有豐富的生命。海膽每年約6月會集體產卵,若無限額控管,開放恣意採捕,將會造成海洋生態資源耗盡,因此提出社區自主性管理制度等建議。

 

賴峰偉表示,海洋保育是澎湖人最大的使命,烏崁社區發展協會為求海膽及海洋生物資源永續,105年間主動向縣政府提出社區自主性管理,並獲准於烏崁海域成立禁漁區,自組巡守隊維護馬糞海膽等海洋生物,除監督成本降低,亦可避免天然資源耗盡,帶動澎湖保育風氣。

 

賴峰偉提到,漁業不僅是澎湖的一種收入來源,也是一種生活方式,代表陸地、海洋與漁業的關係,透過漁民豐富的實際經驗,輔以漁業專家及管理人員協助,海洋資源才得永續發展。

內垵北港遊憩區小抹香鯨近岸擱淺死亡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6301810有遊客在澎湖縣西嶼鄉內垵北遊憩區,發現2隻鯨豚在岸際徘徊,立即通報當地岸巡單位。約1910左右突然有一隻較大的衝上沙灘,岸巡人員立刻將其推回海中。2隻海豚就一直在潮間帶約100公尺處洄游,由於天色已晚,且已在漲潮。在沒有持續擱淺下,先由岸巡單位定時前往周邊岸際巡查。

 

  惟不幸於晚間2153安檢所通報於岸際發現死亡鯨豚。農漁局人員立刻前往處理,經傳送中華鯨豚協會鑒定後,死亡之鯨豚為“小抹香鯨”幼體。經訪查當地民眾,表示上星期六就看到6隻,可能是陪這隻幼鯨進來,今天其他的都走了,只剩母鯨。

 

  初步判斷,可能幼鯨生病,由群體伴隨進入內垵北港海域。目前死亡的樣體暫時由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冰存,待中華鯨豚協會派員進行解剖以了解實際死因。另針對母鯨部份,目前岸巡單位現場進行監控,並派員進行巡查,如有發現將通知農漁局處理。

 

  縣長賴峰偉感謝發現的遊客能即時通報岸巡單位,也感謝岸巡弟兄的幫忙。入夜巡查危險性高,縣長也請岸巡弟兄注意自身安全。

 

澎湖縣農漁局放流沙蟹苗  賴峰偉盼創造4000萬元產值

充實漁業資源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水產種苗繁殖場19日在青灣海域潮間帶放流1萬5千隻自行育成的「遠海梭子蟹」(沙蟹)蟹苗。澎湖縣長賴峰偉出席放流時表示,放流沙蟹可充實漁業資源量,期盼未來每年可創造4,000萬元沙蟹產值,再造漁業生機盎然。

 賴峰偉說,目前澎湖已累積放流沙蟹苗約30萬隻,存活率約25%,預計1年後可達上市體型,約可創造1,500萬元產值,將來以產官學合作方式,估計可創造4,000萬元產值,沙蟹可成為澎湖觀光產業的指標性產物。

 農漁局長陳晶卉表示,種苗場將進一步結合天然海藻及海草床資源,投放更多種類的蝦蟹及螺貝類,今年在蟹苗的培育,與水產試驗所合作於人工馬尾藻浮礁放流,成功建立稚蟹量產模式,未來將持續進行放流資源調查及成效評估,提升放流能量。

 賴峰偉表示,海洋活化為百日新政的第二階段重點,並制定「海洋活化12支箭」等準則,進行漁具漁法的管制措施,同時持續推動海洋資源復育、沙蝦、沙蟹種苗放流等,讓海域及潮間帶生態豐富多元,落實海洋資源永續。

 農漁局種苗繁殖場近年積極培育各式經濟性種苗,如沙蟹、黃錫鯛、嘉鱲、海膽、水晶鳳凰螺等,活化海洋漁業資源,增進沿岸海洋資源種類,為澎湖海洋資源挹注新活力。

 

「人在做、天在看」

空拍機再建功  縣府環保查察小組成功取締盜採馬糞海膽

 

〈記者吳清池/澎湖報導〉澎湖縣政府環保案件查察小組6月17日下午於赤崁北面海域查獲盜採馬糞海膽案件,在海洋保育志工陳盡川開船協助下,警察局出動空拍機空中蒐證,讓嫌疑人無法拋下海膽滅證逃逸,全案已移送地檢署偵辦。事後嫌疑人坦承,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澎湖縣政府農漁局表示,警察局、農漁局合組查察小組,利用空拍機巡視海域,發現嫌疑人身穿潛水衣採集海膽,當空拍機飛近搜證時,竟企圖拋下海膽滅證逃逸,此時查察小組已掌握其動向,立即驅船攔阻,並聯繫潮間帶巡查人員待命,由於蒐證明確,嫌疑人僅能坦承。

 

農漁局指出,今年查緝重點分為岸際潮間帶及海上乘船雙向監控,潮間帶部分針對所有登岸漁民,檢視所採捕的漁獲物。海上則搭配空拍機,藉由空拍機遠距監控能力,搜索範圍遍布小白沙嶼、員貝、鳥嶼、雞善嶼、赤崁,海上船隻作業形態皆能明確掌握,甚至能飛至浮潛民眾上方,近距離確認是否有盜採行為。

 

農漁局呼籲,馬糞海膽於7月1日才開放採捕殼徑8公分以上之個體,去年已實施新的禁漁期規定,宣導已超過一年有餘,敬請漁民配合。

 

農漁局重申,環保案件聯合查緝小組將持續於重點海域查察,也籲請民眾踴躍檢舉不法漁業採捕行為,若有盜採情形,依漁業法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5萬元以下罰金。如今科技進步,蒐證技術精進,請民眾確實遵守法規,勿心存僥倖。

王夢娟
地址:澎湖縣88043馬公市治平路32號

 

身材妖嬌ㄟ小果南瓜新品種「高雄2-菊島之樂」來囉!

十餘年育種新突破,創95天早熟新記錄

瞄準小家庭,新品種南瓜600公克好上桌

 

〈記者吳金里/高雄報導〉南瓜因為熱量低,近年來成為市場需求看好的健康蔬果之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高雄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高雄場)經十餘年育種,今天首度推出南瓜新品種「高雄2-菊島之樂」。臺灣首度育成的「高雄2號」屬於中國型南瓜,創下中國型南瓜最「早生又早熟」的新紀錄,從播種至採收日數僅約95天,比其他中國型南瓜的品種提早約2週。由於台灣南瓜產期多集中於春、秋兩季,「高雄2號」在夏季卻仍有一定產量,能補充初秋南瓜的不足。此外,「高雄2號」主打小家庭市場,小果多肉,約600公克大小,吻合小家庭與單身貴族們的需求,市場潛力看漲。

 

高雄場表示,「高雄2-菊島之樂」是繼二年多前推出頗受好評的南瓜品種「高雄1號-菊島之華」,再接再厲努力的育種成果。相較於一般南瓜大小約2公斤以上,高雄2號平均重約0.6-0.8公斤,最大果重約1公斤,符合現代小家庭消費。果實內的果腔很小,果肉率高且香甜,可溶性固形物平均1416 °Brix,最高更可達21 °Brix,肉質無渣、口感佳。不論清蒸、煮湯、沙拉、火鍋或焗烤等烹飪處理,小家庭消費者可在一餐內食用完畢,輕鬆嘗鮮無負擔!這也是高雄場將新品種南瓜命名為「菊島之樂」的原因之一,相信物如其名,「高雄2-菊島之樂」將提供消費大眾其優良品質,分享健康營養、美味且便利之「樂」!

 

「高雄2號」擁有「早生又早熟」的優勢,播種至雌花開花僅需50天左右,較一般中國型南瓜早2週。大約第11.5節便開始開花結果,結果累累。由於植株葉片較小,每一分地可以多種100株左右,相對可提高產量。果實成熟期短,栽培時間相對縮短,能夠在天災後快速的「搶市」,增加消費者蔬菜量的供應與提升農民的收益。目前「高雄2號」已分別在嘉義、南投、宜蘭地區試種,預計推廣全台種植,部分農民也看好有機栽培、溫網室栽培的獲利發展。

 

高雄場戴順發場長指出,南瓜在臺灣俗稱「金瓜」,是臺灣地區重要的瓜類蔬菜之一,具有調節夏季蔬菜供需的功能。近5年來,全臺每年栽培面積約3,500~5,100公頃,年產量近9萬公噸,以高雄、臺南、嘉義、雲林及花蓮地區栽培最多,產期集中於春秋兩季。戴場長強調,在高雄場育種人員努力之下,臺灣首度育成「高雄2-菊島之樂」為中國型南瓜小果一代雜交新品種。有別於傳統中國木瓜形南瓜外觀,外型有如葫蘆具有腰身的「菊島之樂」,體態婀娜多姿,果皮鵝黃色,果肉金黃色,非常吸睛,外觀相當賞心悅目。

 

相較於東南亞地區以耐熱南瓜育種,栽培3公斤以上中大果為主,「高雄2-菊島之樂」卻根據目前人口結構,瞄準小家庭消費者。該品種果形小、容易消費,加上品種外觀獨特,預期能引起消費者回購慾望。目前新品種以專屬授權方式與「欣樺種苗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執行,將正式推廣經濟量產。相信在順利的技術轉移下,消費者在今年年底即可品嘗到「菊島之樂」健康、美味的雙重好滋味!

 

藝遊味盡嘉年華會1
Loading the player ...
藝遊味盡嘉年華會2
Loading the player ...
2022澎湖花火遊程

文章類別
展開 | 闔起
美天旅行社

捷足先登行程

2024澎島采風行程

澎島采風

捷足先登導覽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