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島嶼脈動—澎湖秋之奇岩導覽研習啟程

本次訓練將於114年7月26日(六)至27日(日)兩天舉行,深度結合澎湖經典地質生態、海洋環境與在地人文產業,為學員帶來一場豐富的知識與實地體驗之旅。

(記者陳猛/澎湖報導)交通部觀光署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下簡稱澎管處)為推動永續觀光發展,並培訓更多在地觀光解說人才,特別規劃「澎湖四季旅遊-秋奇岩季導覽訓練」活動。本次訓練將於114年7月26日(六)至27日(日)兩天舉行,深度結合澎湖經典地質生態、海洋環境與在地人文產業,為學員帶來一場豐富的知識與實地體驗之旅。
澎湖群島由火山熔岩組成,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海洋與氣候環境,造就了千變萬化的地質與地形景觀。本課程旨在透過深入淺出的解說,結合地質、人文、產業及體驗活動,傳遞永續觀光理念,讓學員能帶領遊客深度體驗澎湖的生態、景觀、人文及海洋文化之美。
課程亮點:理論與實務並重,深度體驗澎湖之美
本次課程設計豐富多元,包含室內教育講習與戶外實地導覽體驗:
戶外體驗導覽將深入奎壁山地質公園,包含奎壁山環山步道、番仔石、赤嶼導覽,並探訪西衛熔岩池地質。此外,更將走訪社區人文導覽,實地感受澎湖地景與人文的交織。
室內課程邀請專家學者分享海洋生態、人文與永續發展議題,並深度探討玄武岩地質與在地發展,讓學員從多面向認識澎湖自然與人文的深度結合。
專業師資陣容,共築解說深度
本次訓練特別邀請澎湖資深生態導覽人員洪國雄老師、澎湖海洋地質公園協會廖明輝理事長,以及台灣大學地質系宋聖榮教授共同授課,將以其豐富的學識與在地經驗,帶領學員深入淺出地認識澎湖地質生態與人文故事。
澎管處誠摯邀請對澎湖地質生態與解說導覽有熱情的民眾及觀光旅遊從業人員踴躍報名參加,一同為澎湖永續觀光發展努力!
■報名網址:https://forms.gle/Dz4uzRSvgSkk2ARHA
■聯絡窗口:  楊小姐02-87939000 #9257、方小姐02-87939000 #9209

澎縣府舉辦紀錄片《守護我們的星球》觀影活動  共同喚起生態保育意識

(記者陳猛/澎湖報導)澎湖縣政府6/30日下午於in89豪華影城舉辦紀錄片《守護我們的星球》觀影活動。該片由長年入圍金鐘獎的東森主播舒夢蘭所執導,縣府特別安排同仁及學校教職員進場觀賞,藉由影像體驗自然的脈動與脆弱。縣長陳光復與導演、同時也是澎湖子弟的陳一松皆親自出席全程觀賞,盼透過紀錄片喚起大家對地球環境的重視與珍惜,共同為這顆藍色星球找回希望。
陳光復表示,常說「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有行動;唯有行動,全體生命才有希望」。他強調,地球只有一個,而每個人都是地球的守護者,也都有責任為地球減輕負擔。從隨手關燈、垃圾分類到參與淨灘等,每一個節能減碳的小動作,都是守護環境的重要力量。唯有從日常做起,才能幫助地球降溫、讓海更藍、使地球的心跳更有力。
陳光復特別感謝陳一松導演回鄉支持此次活動,身為澎湖的優秀子弟,陳導演以實際行動關注環境議題,更透過拍攝過程的經驗分享,讓更多人了解地球正面臨的挑戰,進而更加珍惜我們的家園,守護地球,也守護澎湖。
陳一松表示,感謝縣長與團隊以實際行動支持這部紀錄片,讓更多人能夠在短短兩個小時內深入了解地球在過去15年間所經歷的變化。他指出,全球暖化導致氣溫上升,氣候變遷不僅影響南北極的冰川與動植物棲息環境,也影響著澎湖的漁業資源、候鳥遷徙、海龜與海豚等海洋生物的生存。他期盼觀眾透過觀賞這部紀錄片,能有所感觸與省思,進而改變行動,一同守護這顆美麗的星球,為下一代創造更永續的未來。
《守護我們的星球》是臺灣首部跨越南北極拍攝的生態紀錄片,團隊歷時15年,足跡遍及七大洲、超過60個國家,深入極地、潛入太平洋深海,用影像真實記錄地球的現況。透過大銀幕的震撼視覺,觀眾不僅能體會自然之美,也能反思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進而喚起對生態保育的重視,讓人類與地球萬物得以永續共存、生生不息

澎縣府舉辦紀錄片《守護我們的星球》觀影活動  共同喚起生態保育意識

(記者陳猛/澎湖報導)澎湖縣政府6/30日下午於in89豪華影城舉辦紀錄片《守護我們的星球》觀影活動。該片由長年入圍金鐘獎的東森主播舒夢蘭所執導,縣府特別安排同仁及學校教職員進場觀賞,藉由影像體驗自然的脈動與脆弱。縣長陳光復與導演、同時也是澎湖子弟的陳一松皆親自出席全程觀賞,盼透過紀錄片喚起大家對地球環境的重視與珍惜,共同為這顆藍色星球找回希望。
陳光復表示,常說「唯有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有行動;唯有行動,全體生命才有希望」。他強調,地球只有一個,而每個人都是地球的守護者,也都有責任為地球減輕負擔。從隨手關燈、垃圾分類到參與淨灘等,每一個節能減碳的小動作,都是守護環境的重要力量。唯有從日常做起,才能幫助地球降溫、讓海更藍、使地球的心跳更有力。
陳光復特別感謝陳一松導演回鄉支持此次活動,身為澎湖的優秀子弟,陳導演以實際行動關注環境議題,更透過拍攝過程的經驗分享,讓更多人了解地球正面臨的挑戰,進而更加珍惜我們的家園,守護地球,也守護澎湖。
陳一松表示,感謝縣長與團隊以實際行動支持這部紀錄片,讓更多人能夠在短短兩個小時內深入了解地球在過去15年間所經歷的變化。他指出,全球暖化導致氣溫上升,氣候變遷不僅影響南北極的冰川與動植物棲息環境,也影響著澎湖的漁業資源、候鳥遷徙、海龜與海豚等海洋生物的生存。他期盼觀眾透過觀賞這部紀錄片,能有所感觸與省思,進而改變行動,一同守護這顆美麗的星球,為下一代創造更永續的未來。
《守護我們的星球》是臺灣首部跨越南北極拍攝的生態紀錄片,團隊歷時15年,足跡遍及七大洲、超過60個國家,深入極地、潛入太平洋深海,用影像真實記錄地球的現況。透過大銀幕的震撼視覺,觀眾不僅能體會自然之美,也能反思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進而喚起對生態保育的重視,讓人類與地球萬物得以永續共存、生生不息。

澎湖區漁會攜手博幼基金會辦理親子海膽放流活動 推廣海洋保育與優鮮養殖魚

(本報訊)為推廣海洋保育觀念並善盡社會責任,澎湖區漁會於6月29日與博幼基金會攜手舉辦「親子海膽放流暨海洋教育推廣活動」,活動地點選在澎南區沿海地帶,數量共計3000顆,期能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帶領親子家庭共同參與海洋資源復育行動,喚起大眾對海洋環境永續的重視。
活動當日,由漁會與基金會共同引導下,孩子們與家長一同將珍貴的海膽苗放流至適合棲息的海域,象徵新生命的啟程,也象徵人類與海洋共生共存的承諾。隨後,現場更辦理「包龍虎斑魚水餃體驗」,讓參與者實際動手製作,以推廣澎湖優鮮的養殖魚產品,強調澎湖海水資源與水產養殖的品質與價值。
活動最後,所有家庭一同前往澎湖種苗繁殖場,由柯志鴻場長規劃一系列「澎湖海洋生態教育體驗」,包含種苗觀察、生態知識導覽,以及極具意義的「親手種珊瑚」活動,讓參與者深刻體會到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要性。
澎湖區漁會顏德福表示,本次活動融合海洋教育、親子互動及在地優質漁產推廣,期盼能從家庭出發,向下扎根海洋保育觀念,共同守護澎湖的碧海藍天與永續漁業未來。

澎科大公益包場舒夢蘭執導「守護我們的星球」 

共同呼籲保護自然地景與海洋生態  值得一提的是,陳一松先生是此部生態紀錄片的攝影導演,他不僅是澎湖山水人,也畢業於澎湖科技大學,至今已榮獲兩座金鐘獎最佳攝影獎,其傑出的表現,堪稱澎湖和澎科大之光,足以作為學子典範,亦為澎科大作為人才培育搖籃的代表人物之一。

(記者李復源報導)澎湖科技大學海岸觀測與無人船實驗室以守護自然地景與海洋生態為題,選在國際海龜日,舉辦「守護我們的星球」電影之夜,以行動支持台灣本土優質生態紀錄片,期望透過震撼電影畫面與環境故事喚起眾人對自然環境的重視,特別是面對氣候變遷的威脅之下,共同守護澎湖的自然之美,這才是澎湖永續發展的根基。
活動當日舒夢蘭導演兼製作人與陳一松攝影導演也親臨現場與觀眾互動,並感性分享,台灣和澎湖是這部電影的起點,而我們的願望,是透過這部電影最真實、純淨的畫面,喚起更多人對地球的珍惜和守護。
活動當晚陳光復縣長、澎科大黃有評校長、環保局蔡淇賢局長與農漁局張宏安秘書等多位長官親臨現場觀影,展現對環境議題的重視外,也共同強調地球是全人類共同的家園,守護家鄉、珍惜每個生命,是大家共同的責任。此活動吸引各年齡層的學子和觀眾,從幼稚園到碩士生踴躍進場觀影,會後的觀影評價極高,甚至有觀眾表示這是此生看過最精采的生態紀錄片。
值得一提的是,陳一松先生是此部生態紀錄片的攝影導演,他不僅是澎湖山水人,也畢業於澎湖科技大學,至今已榮獲兩座金鐘獎最佳攝影獎,其傑出的表現,勘稱澎湖和澎科之光,足以作為學子典範,亦為澎科大作為人才培育搖籃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電影的後半段由澎科大自行研發、製造的科學探測無人船亦躍上大螢幕,實際航行於北極水域進行探勘,共同為全球環境議題來努力。
目前澎科大的無人船已發展至第三代,正導入AI和精密水下探測設備,應用在多元的科學議題,如地球科學、海草床監測、淨零碳排等領域,期盼透過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為我們的地球環境做出貢獻。

澎縣府「世界海龜日」野放10隻海龜 百人見證生命重返大海感動時刻

(記者吳素貞/澎湖報導)
每年6月16日為「世界海龜日」,澎湖縣政府今(16)日下午於嵵裡沙灘舉辦海龜野放活動,將10隻恢復健康的海龜送回大海。縣長陳光復、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海洋保育署長陸曉筠等貴賓,以及大義宮、嵵裡國小和澎南國中師生們,齊聚現場共同見證這充滿生命力與感動的時刻。
陳光復表示,感謝熱心民眾的即時通報,海洋保育署與海巡人員的積極協助,以及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專業團隊長時間的細心照護,讓這10隻海龜得以恢復健康,重返大海的懷抱。今天在氣候、潮位與時間都最適宜的條件下,超過百位民眾齊聚沙灘,共同歡送海龜回家,不僅是對大海的敬仰,更體現了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惜。
陳光復強調,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母親,也是澎湖人的家。縣府除了積極推動種苗放流、珊瑚復育、海底覆網與砂砱清除等多項海洋保育工作外,更希望透過機會教育,深化孩子們對海洋保護與生命珍惜的意義,培養「親海、愛海、知海」的精神,讓澎湖的海洋生態得以永續發展、生生不息。
管碧玲表示,海洋野生動物救援網自成立以來,已順利野放274隻海龜重返大海。中央政府也持續推動包括設置友善路燈等各項措施,積極保護海龜棲地,協助海龜順利上岸產卵。在各界共同努力下,保育成效顯著,目前已有超過3萬隻海龜於太平島成功產卵,展現良好的生態復育成果。
農漁局表示,這10隻海龜是先前望安救傷或天氣、健康條件不佳等因素擱淺於岸際,經熱心民眾及岸巡人員通報縣府,由農漁局及海保署保育站協助運送至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內救傷收容。而其中一隻是之前大義宮所也放的海龜,去年因擱淺於興仁水庫被民眾發現,並在各單位人員互助和細心照護下,終於恢復健康,今日得以再次回到大海的懷抱,格外具有意義。

澎湖馬糞海膽養殖產業邁向新里程   陳光復:海洋資源保育與漁業永續發展

(記者吳素貞/澎湖報導)
澎湖縣農漁局於7日於合苑餐廳盛大舉辦「馬糞海膽商業飼料養殖成果發表會—精緻海膽饗宴」,縣長陳光復開心表示,馬糞海膽養殖技術的突破與完整產業鏈的建構,不僅提升海洋資源的利用效率,更為地方經濟注入嶄新活力。
陳光復縣長表示,澎湖馬糞海膽的養殖,不僅在技術上取得突破,更建立了從飼料研發到育苗,再到養殖及市場銷售,擁有完整的產業鏈,讓每一顆上市的海膽都擁有完美的養殖履歷,確保品質安全無虞。
陳光復強調,從飼料到餐桌都經得起消費者信賴,未來將持續推動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讓本縣馬糞海膽成為海洋資源永續利用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雙贏典範。
農漁局表示,截至114年6月初,推動成效顯著。現已核准3戶馬糞海膽育苗場,其中2戶穩定供應優質種苗,確保養殖基礎;同時核准12戶陸上魚塭養殖場,已有4戶成功將養殖海膽推上市場,展現良好銷售成績;另有5戶取得區劃漁業權的海上養殖業者進入試養階段,整體產業規模持續擴大。
在育苗方面,114年度已成功販售2萬6,100粒馬糞海膽種苗,場內仍存有11萬粒種苗,充分展現本縣種苗供應充足且穩定,能有效滿足養殖戶需求,為產業發展奠定穩固基礎。養殖成果同樣亮眼,據初步估算,全縣養殖戶池中總養殖量已突破2萬8,000粒。
農漁局也呼籲更多有志投入養殖產業的業者把握良機,共同參與本縣馬糞海膽養殖產業的發展,攜手創造海洋資源與漁業共榮共好的美好願景。

為期共同維護小門鯨魚洞遊憩區安全環境,澎管處公告禁止事項

澎管處也籲請遊客旅遊時要特別注意遊憩安全,例如於造訪遊憩據點大菓葉柱狀玄武岩區時,建議避免太靠近岩柱,保持距離採遠觀並不得有攀爬、塗鴉、生火及其他破壞玄武岩及景觀行為,共同維護地景生態。

(記者陳猛/澎湖報導)小門鯨魚洞遊憩區為遊客到訪之熱門旅遊景點,經澎湖縣政府公告「鯨魚洞」及「火山口湖遺跡」2處為澎湖縣自然紀念物,經評估該2處玄武岩有落石崩塌風險,為維護澎湖國家風景特定區小門鯨魚洞及火山口湖遺跡地景生態、觀光遊憩品質及遊客安全,經交通部觀光署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下簡稱澎管處)分別邀請地質專家學者實地體檢座談交流並與澎湖縣政府、西嶼鄉公所、小門社區等有關單位參與研商會議,廣泛蒐集各界意見達成共識,訂定澎湖國家風景特定區小門鯨魚洞及火山口湖遺跡禁止事項公告。
公告事項包含於小門鯨魚洞及火山口湖遺跡區域(澎湖縣西嶼鄉小門段3、312及313地號部分土地),未經許可,不得將動力式機械傳動機具(如越野車、沙灘車等)駛入、除調查研究、搜救及執行公務外,未經許可禁止進入,如有違反本公告事項者,依發展觀光條例第64條第1項規定,處新臺幣5千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鍰。
澎管處除將於設置公告,以及加強宣導周知外,併籲請澎湖地區旅行社、導遊領隊服務人員、旅遊解說人員及各觀光旅遊相關公協會等相關業者,多加提醒遊客遵守禁止及限制事項規定,注意安全併共同維護珍貴的地景生態環境。
澎湖擁有相當多珍貴的地景旅遊資源,部分玄武岩石柱易受水氣、風化等作用影響漸產裂隙碎裂岩面,甚至可能有落石風險,隨著旅遊旺季來臨,澎管處也籲請遊客旅遊時要特別注意遊憩安全,例如於造訪遊憩據點大菓葉柱狀玄武岩區時,建議避免太靠近岩柱,保持距離採遠觀並不得有攀爬、塗鴉、生火及其他破壞玄武岩及景觀行為,共同維護地景生態。澎湖國家風景特定區大菓葉柱狀玄武岩遊憩區禁止事項公告及澎湖國家風景特定區小門鯨魚洞及火山口湖遺跡禁止事項公告內容皆公布於澎管處行政資訊網/政府資訊公開/相關法規/觀光法規(https://reurl.cc/gRze2V)提供大眾資訊查詢。

黃健忠攜手澎湖青商會與湖西國小  淨灘青螺沙嘴 守護小燕鷗生態

活動亦結合環保藝術創作,將回收廢棄物轉化為防波堤彩繪作品,為社區注入新風貌。

(記者陳猛/澎湖報導)馬公市長黃健忠3/19日攜手澎湖國際青年商會與湖西國小,於青螺沙嘴舉行生態保育淨灘行動,超過150名師生與志工迎風清理海洋廢棄物,為即將遷徙的小燕鷗打造潔淨棲地。馬公市長黃健忠亦以市長暨澎湖國際青年商會資深會主席身份親自參與,肯定此次跨領域合作對生態永續的重要貢獻。
青螺沙嘴為小燕鷗遷徙重要棲地,惟長年受東北季風影響,海岸堆積大量海洋廢棄物,恐危害生態環境與候鳥遷徙安全。馬公市長黃健忠表示,此次淨灘行動不僅改善環境,也結合學校課程,讓學生透過親身參與深化環保意識,將生態保護落實於日常生活。他特別感謝湖西國小師生的熱情投入,尤其教導主任周明賢與帶隊教師群的辛勞指導,使學童在行動中學習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一步培養對家鄉的責任感。
此次行動亦獲得澎湖國際青年商會與多方支持,會長林筠宸率副會長陳昱憲、陳建鈞及理事團隊積極參與,國際青年商會世界總會特助張旭志與花蓮國際青年商會會長賴宥嘉亦專程到場,共同見證這場生態保育行動。透過公私協力,讓環境保護不僅是行動,更是一種長期推動的社會責任。
活動亦結合環保藝術創作,將回收廢棄物轉化為防波堤彩繪作品,為社區注入新風貌。馬公市長黃健忠強調,市政團隊將持續推動環境保護政策,深化公私協力機制,確保澎湖生態永續發展。他亦誠摯邀請鄉親於3月30日於鐵線社區參與「329玩美角落成果發表會」,共同見證社區環保行動的美好成果。

「淨零森活·植愛澎湖」 澎管處響應植樹節活動!

本次植樹節活動,由澎湖縣湖西鄉吳政杰議員、蔡清續議員辦公室主任、林投村莊誌陽村長、林投社區發展協會歐萬強理事長等在地人士共同參與

(記者陳猛/澎湖報導)交通部觀光署因應全球淨零趨勢,致力推展永續觀光,希望透過綠色旅遊、低碳旅遊模式,打造台灣為永續旅遊目的地。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以下簡稱澎管處)為響應自然碳匯行動措施,配合所新完成隘門沙灘景區即將自今年夏季迎客使用,擇114年3月14日於林投公園辦理植樹活動,加強景點植栽綠美化營造,打造優質旅遊環境。
本次植樹節活動,由澎湖縣湖西鄉吳議員政杰、蔡議員清續辦公室主任、林投村莊村長誌陽、林投社區發展協會歐理事長萬強等在地人士共同參與,栽植羅漢松、小葉南洋杉等喬木共計45株外。澎管處表示為持續提供舒適的自然旅遊環境,今(114)年度澎管處亦將持續辦理轄區植栽綠美化作業,並已安排廣植黃槐、紅花玉芙蓉、麒麟花等喬灌木共計約1,500株。
澎管處於推動國際品質海岸與綠色旅遊目的地,接軌國際永續準則,除於2023及2024連續2年獲得「全球綠色目的地百大故事獎」殊榮,並積極推動澎湖觀光產業業者申請國際永續認證,澎湖地區三家業者更是於2024年獲得綠色旅行標章(Green Travel Seal, GTS)認證。後續亦配合政策辦理景區及海岸新植造林工作,以及維護,提升森林覆蓋面積,及碳匯呈,與地方攜手合作,推動及落實澎湖永續旅遊環境之目標。

澎縣府攜手民間力量 推動珊瑚復育 共創海洋永續
 

陳光復強調,縣府除了積極進行珊瑚棲地復育,更將海洋

保育教材納入國小課程,讓環境保護觀念從小扎根。

(記者陳猛/澎湖報導)澎湖縣政府持續推動海洋保育與永續發展,縣長陳光復於3/5日下午在縣府頒發感謝狀表揚關渡扶輪社、海洋途徑潛水、日日潛水、樂福海洋工坊、陽光阿有專業浮潛、波賽頓海洋運動俱樂部及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第七岸巡隊等7個單位,肯定大家的努力與貢獻,與縣府攜手打造「澎湖珊瑚海洋花園」,實踐人與自然共好的願景。

陳光復表示,珊瑚礁被譽為「海洋的熱帶雨林」,對於整個海洋生態系的平衡以及生物棲息的穩定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自105年他擔任縣長以來,便大力推動珊瑚植栽復育計畫,經過近十年的努力與各界熱情參與,成功將鎖港杭灣打造成為生機盎然的珊瑚海洋花園。這不僅提升了當地生態環境,每年更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參與珊瑚種植體驗,進一步帶動地方觀光與經濟成長,透過與遊程結合以實際行動深化海洋保育觀念。

截至目前,澎湖縣的珊瑚復育面積已達2,800平方公尺,相當於約6.5座籃球場的大小,陳光復感謝所有參與復育行動的夥伴。台北關渡扶輪社不僅每年親自投入珊瑚復育工作,並提供50塊珊瑚移植磚,攜手在地水域遊憩業者推動「海洋公民科學家」計畫,協助進行珊瑚礁健康監測。

 

此外,在地水域遊憩業者更將潛水活動結合生態旅遊,深化民眾對海洋環境的認識,並自發性投入海洋維護,更成功記錄復育區內珊瑚產卵的珍貴畫面。第七岸巡隊的夥伴們,在水產種苗放流與珊瑚復育過程中提供岸際與水下戒護支援,確保復育工作順利完成。

陳光復強調,縣府除了積極進行珊瑚棲地復育,更將海洋保育教材納入國小課程,讓環境保護觀念從小扎根。同時,透過持續進行海底覆網清理、砂砱移除等工作,以及推動漁網具管理等政策,致力於維護澎湖海洋生態的健康發展,讓這片美麗的海洋資源能夠代代相傳。

 

2025世界海草日 海草復育向下扎根

 

該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簡稱澎湖中心)為國內最早投入海

草床修復與保育研究的單位,最早始於103年以改良海草移植的

「根狀莖法」,在澎湖通梁淺坪海域種植了60平方公尺的海草,

迄今所移植的海草已增長近50

(記者陳猛/澎湖報導)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於114226日上午1100分,在澎湖縣湖西鄉公所二樓禮堂(澎湖縣湖西鄉43-11號)辦理「2025臺灣第2屆世界海草日」活動。

 

1930年代以來,全球的海草數量持續在減少,並以每30分鐘1個足球場的速度在流失,消失海草的面積已達30%。為彰顯呼籲全球保護海草床的決心,聯合國將海草生態系統在2020年納入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和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為確保生物多樣性存續並防止海洋環境劣化,將每年的31日訂為世界海草日(World Seagrass Day),旨在提高人們對海草床生態系統所面臨威脅的認識,推動和促進海草修護與養護,進而藉此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育與重視。

 

水試所為響應世界海草日並與國際接軌,除延續前期已投入海草床修復與保育之努力,在世界海草日前夕透過記者招待會,回顧去年臺灣首屆「2024世界海草日-澎湖宣言」水試所在澎湖海草復育之成果,並向各界宣示今年將以「向下扎根」為目標,做為「2025世界海草日」之主軸,除持續廣邀企業投入、強化與社區互動,增加社區參與海草修護與養護之強度,同時也以提升在地學生對海草生態、復育、產業及知識為目標,規劃一系列海草復育、講座及夏令營等活動,為海草生態系環境教育與培育海草復育建立人才種子庫,使海草復育工作向下扎根。

 

該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簡稱澎湖中心)為國內最早投入海草床修復與保育研究的單位,最早始於103年以改良海草移植的「根狀莖法」,在澎湖通梁淺坪海域種植了60平方公尺的海草,迄今所移植的海草已增長近50倍;在此期間也陸續於重光及虎井等海域進行海草床修復,並於111年協助澎湖縣政府劃設重光及港子海域為臺灣首次以復育海草為目的的保護區,不僅增裕漁業資源,對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也具有正面效益。113年更藉由海草復育「根狀莖法」之精進,有效提高海草復育效率,並將應用於未來海草復育工作。

 

為擴大海草復育的效益,水試所也將於今年與「臺灣橫濱八景島股份有限公司」(簡稱X park)合作辦理海草復育,並透過公私協力,藉由水族館的展示教育,棲息地走訪及親手種植海草植株推廣活動,提升大眾對於海草等重要海洋棲地的認識與重視。

 

龜去大海  守護海洋從心開始
 

近年來,縣府已舉辦了近60場活動,成功野放超過300隻海

龜。這次野放4隻海龜,包括2隻綠蠵龜和2隻欖蠵龜

(記者陳猛/澎湖報導)為提升大眾對海洋保育的認識,並強化海洋保育觀念,澎湖縣政府於10/29日上午在嵵裡沙灘舉辦「澎湖海洋教育宣導暨海龜野放活動」。縣長陳光復與嵵裡國小、中正國小及馬公國小附設幼兒園約140名師生共同參與,見證4隻海龜重返大海的感人時刻,也希望透過讓孩子們的實際參與,學習尊重自然並了解海洋生命的意義。

陳光復表示,海洋是我們的母親,而海洋保育一直是縣府長期推動的重要施政重點之一。近年來,縣府已舉辦了近60場活動,成功野放超過300隻海龜。這次野放的4隻海龜,包括2隻綠蠵龜和2隻欖蠵龜,都是先前因天氣不佳擱淺於沙灘、體弱無力或漁網纏繞等原因而被救援的個體。在熱心民眾及岸巡單位的通報下,這些海龜經由縣政府農漁局的協助運送至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進行救護和復原,經過專業的細心照料,如今已經恢復健康,適合回歸大海。

陳光復說,感謝社會各界、鄉親們、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以及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的工作團隊,對於海龜救護與保育工作的支持和付出,讓海龜願意持續回到故鄉澎湖產卵,讓珍貴的資源能夠生生不息。他同時也感謝各校師長帶領學生參加這項難得的教育活動,讓孩子們能親身體驗並學習海洋保育的重要性,進而成為未來守護海洋的一份子。 

 

大手攜小手親子種海草-港子海草復育種植暨沙蟹種苗放流活動

(記者陳猛/澎湖報導)農業部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澎湖中心)於73日下午3時,在港子活動中心及港子海草復育區,偕同中國信託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金控)共同邀請鄰近社區親子參與海草復育與沙蟹種苗放流活動。

 

港子海草復育區所在的鎮海灣擁有臺灣潮間帶區域範圍最大的海草床,近年受氣候變遷及人類活動影響,使原有113公頃的海草床面積萎縮或流失高達66.8%109年調查海草面積僅剩37.5公頃,亟待進行海草復育以修復源流失的海草床。為增進民眾對海草床生態系統所面臨威脅的認識,推動和促進海草復育,進而藉此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育與重視。

 

澎湖中心特於暑假之始辦理「大手攜小手親子種海草-港子海草復育種植活動」,在農業部資源永續利用司莊老達司長、水產試驗所張錦宜所長與中信金控4位獨立董事出席與會,並邀請港子海草復育區鄰近社區的13對親子組,一起捲起褲管下海種海草,同時也讓民眾有更多的機會一起接觸海洋,並經由大手攜小手的親子活動,使海草棲地復育的概念向下紮根,為海洋復育埋下希望的種子。

 

澎湖中心自104年即已建立俗稱沙蟹的遠海梭子蟹種苗育苗技術,迄今所放流的量已達數百萬尾。近年所培育的蟹苗多選擇由澎湖中心所復育的海草床進行放流,因海草床具有多層次的空間和豐富的食物來源,大幅提升放流蟹苗的活存率,不僅對澎湖沿岸蟹類資源挹注相當有助益。因此本次放流也配合海草復育活動,於海草移植後,將所培育近2個月,共計5萬尾、甲殼寬約1cm的蟹苗,放流於海草床上。

 

澎湖中心近年來投入相當多心力進行澎湖沿岸海域海草相關調查研究,研究過程中也發現因人為干擾或全球氣候變遷影響,導致供給海洋生物幼生的食物來源或提供棲息的海草床大量流失,因而衝擊到漁業資源之結構與降低海洋生物的多樣性。

 

澎湖中心同時也是國內最早投入海草床復育研究的單位,近10年分別於澎湖通梁、重光及虎井等海域進行海草床修復,並協助澎湖縣政府於111年於重光海域劃設臺灣首次以復育海草為目的的保護區,不僅增裕漁業資源,對提高海洋生物多樣性也具有正面效益。

 

農業部水產試驗所為擴大海草復育的效益,與中信金控於今年328日簽約辦理「澎湖海草床復育」計畫,合作辦理海草復育及推廣等相關活動。在中信金控的支持下,已於58日號召港子社區民眾與鎮海國中師生參與海草復育活動,透過海草復育宣講活動,瞭解海草床對沿海資源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目前海草床生態系所面臨的危機;更進一步帶領鎮海國中師生投入海草復育區棲地改善與復育工作,將復育區朝向「潮間帶海草復育種原庫」之方向規劃,同時也積極辦理海草復育之教育推廣系列活動,以促進海草復育與資源增裕之目的。

 

響應世界海龜日  農漁局舉辦海龜野放活動

(記者陳猛/澎湖報導)為將海洋生態保育的意志化為實際行動,農漁局於世界海龜日616日上午9時,在馬公市嵵裡沙灘野放今年救護收容的12隻海龜(1隻欖蠵龜及11隻綠蠵龜)

為響應世界海龜日,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建議農漁局在考量氣候、野放最佳潮位,訂於當天上午9點進行海龜野放作業。農漁局邀請嵵裡及山水國小師生100人共同參與,亦藉此對兩校學生進行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教育宣導。

12隻海龜是先前望安救傷或天氣、健康條件不佳等因素擱淺於岸際,經熱心民眾及岸巡人員通報縣府,由農漁局協助運送至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內救傷收容。

農漁局指出,在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以及專業獸醫師的照料下,經不斷地觀察及野訓生存能力,目前12隻海龜在活動狀況上均為良好及正常;眼睛外觀、尾部外觀均正常;食慾情況佳;體表傷口已癒合,有少量附著藻;經評估符合專家學者要求野放標準。
 

農漁局非常感謝師生、民眾、海、岸巡人員、海洋保育署以及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同仁為救護海龜以及生態保育盡一份心力,亦希望每年的世界海龜日都能如期進行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教育宣導活動,藉由大家共同的努力得以讓這無價的生態資源及海洋生物能永續發展,使海龜願意回到澎湖故鄉產卵,讓這珍貴的海洋嬌客能永續駐點澎湖。

 

藝遊味盡嘉年華會1
Loading the player ...
藝遊味盡嘉年華會2
Loading the player ...
2022澎湖花火遊程

文章類別
展開 | 闔起
美天旅行社

捷足先登行程

2024澎島采風行程

澎島采風

捷足先登導覽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