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哈奇/澎湖報導)馬糞海膽禁捕期於16日零時開放採捕,仍有民眾於解禁前冒險採捕海膽。15日晚間該總隊分別於湖西鄉尖山觀海亭岸際及赤崁海域龍頭淺灘查獲馬糞海膽共計221公斤。
15日夜間21時許發現尖山安檢所守望人員發現疑似民眾於觀海亭岸際採捕海膽,並立即通報環保案件稽查小組(第七岸巡總隊、澎湖縣政府警察局、農漁局)及線上巡邏組前往查察,發現一名男性民眾違法採捕馬糞海膽,經查隨身1袋物品為馬糞海膽共計51顆約15公斤,並於同日夜間23時許講美機動巡邏站於赤崁海域龍頭淺灘執行巡邏勤務時,又發現4箱保麗龍箱裝可疑物品,經查為馬糞海膽共計1030顆約206公斤,全案將違反漁業法函送地檢署,並沒入之海膽將送往水產試驗所種苗繁殖場保管。
南部地區巡防局第七海岸巡防總隊表示:早年遍佈澎湖海域的海膽族群,近年來因受人為大量採捕數量年年銳減,澎湖縣政府為讓海洋資源永續,訂定馬糞海膽於6月16日零時至8月31日二十四時為開放期,准予採捕殼徑8公分以上之體型,其餘時間一律禁捕,違者處台幣3萬至15萬元罰鍰,請民眾配合共同維護海洋資源,另民眾若發現違規者可向澎湖縣政府農漁局06-9261145或撥海巡118服務專線檢舉。為推動廉政效能,執行反貪腐、防貪、肅貪工作,若有發現貪瀆情事,請撥打海巡署廉政專線02-22399241檢舉。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為響應6月8日「世界海洋日」,喚醒國人對海洋的保育意識,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聯合澎湖縣政府,8日在烏崁海域舉辦2017世界海洋日-海洋棲地復育水中造林活動,透過復育造礁珊瑚、多物種放流行動,展現政府在珊瑚礁生態上「棲地復育」的決心。
副總統陳建仁8日上午在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漁業署長陳添壽及縣長陳光復等人陪同下前往與會。活動在嵵裡國小醒獅隊熱鬧表演中揭開序幕,現場並邀請風櫃國小、嵵裡國小、興仁國小學童觀禮,透過棲地復育成果影片欣賞及觀看多物種放流,啟發小朋友生態保育的觀念。
陳建仁表示,對於海洋,我們應抱持感恩及疼惜的心,海洋是孕育地球生命的起源,不但有豐富的資源,對於氣候調節、生態循環都非常重要。而如何保護海洋,確保其健康,是我們非常重要的責任。他提醒大家,要關心全球所面臨的危機,並指出,海洋的未來需要中央、地方、民間團體,產官學員一起努力。並感謝漁業署選擇澎湖海域作為全國栽培漁業示範區,期勉大家共同努力復育海洋棲地,把臺灣變成一個健康、美麗的、年年有「魚」的海洋國家。
農委會主委林聰賢呼籲大家正視海洋危機,他說,由於氣候變遷、汙染、過漁等因素,致使海洋棲地遭到破壞,豐饒的漁業資源不再。大家應落實3浬棲地保育、遵循各項禁漁規定,才能建構「生活、生態、生產」三生共構的富麗海洋生態,並將澎湖打造成為最熱門的海洋生態體驗的好地方。
縣長陳光復首先感謝陳副總統對澎湖醫療、長照及海洋保育的關心。他指出,澎湖四面環海,海洋如同母親般,孕育豐富的漁業資源,讓澎湖成為臺灣的海洋大縣。縣府近年推動沿近海域棲地復育,在珊瑚礁棲地復育已有局部的成效,未來將持續在本縣合適之海域繼續進行人工造礁工作。另在瀕臨絕種物種復育上,已成功培育馬蹄鐘螺、硨磲貝等珊瑚礁生態系重要物種,並進行海域復育工作,期能增加該生態系之韌性,進而達成漁業資源永續利用。
對於中央關心澎湖海洋的發展與保護,陳光復一再表示感謝,同時籲請大家正視海洋的重要性,共同負起保育責任,讓生態永續。
隨後,與會來賓於現場植栽珊瑚,期藉由復育珊瑚礁讓海域生態復甦。同時也在烏崁碼頭旁,將馬蹄鐘螺、硨磲貝等物種轉交給潛水人員,於烏崁栽培漁業區放流。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水試所為復育海洋漁業資源,多年來積極推動「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計畫」。今(106)年6月13日,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將本年度第2次人工育成的10萬尾遠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稚蟹,將於澎湖縣湖西鄉沙港海域和白沙鄉歧頭海域實施放流,期能豐裕澎湖海域的蟹類資源。
為增裕臺灣沿近海漁業資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104年起辦理「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計畫」,其中由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執行的「魚介貝類增養殖技術開發計畫」,業已陸續在104年度放流遠海梭子蟹21萬隻稚蟹、105年度放流33.4萬隻遠海梭子蟹稚蟹。今年度5月3日於馬公市重光海域已執行第1次遠海梭子蟹苗放流,放流約15萬隻;本第2次放流將於6月13日於湖西鄉沙港海域和白沙鄉歧頭海域實施,放流數量約10萬隻。
遠海梭子蟹俗稱沙蟹、花市仔、蠘子。雄蟹體表具棕藍色雲斑、具有較大的螯腳,雌蟹為青綠色,雌雄指間皆為紅棕色,常棲息於沙泥或岩礁區,包括礁岩、紅樹林、海草及海藻床等地。是所有螃蟹中最鮮甜美味,經常一蟹難求,且市場需求大,因而導致近年來野生族群數量日益減少,價格每公斤達700元以上。
該所澎湖中心利用建立的遠海梭子蟹的人工繁殖技術,於室外2個200噸圓形培育池執行蟹苗生產(圖2),蟹苗自孵化後經40天的培育,過程經眼幼蟲期、大眼幼蟲期,並完成變態成為沉底的稚蟹,蟹苗平均甲殼寬約為0.7~2公分(圖3),數量約10萬尾。此大小之稚蟹已具有潛砂能力,晝伏夜出,有發達的螯,稍具防禦能力,已經適合放流。
澎湖海域有適合蟹類棲息生長的沙質海底,同時具有廣大的潮間帶,是非常適合蟹類放流的海域,放流的稚蟹在海中經7-8個月後可成長至可捕捉的成蟹。呼籲大家不要捕捉甲殼寬小於8公分之幼蟹,讓牠們長大後再捕捉利用,不僅可增加收入,也不會觸犯政府於103年發布實施的「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而遭到處罰。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為保護澎湖海洋資源,善盡社會服務責任,國際獅子會19日上午於馬公市烏崁里海洋保護區進行海洋魚苗放流社會服務活動,縣長陳光復專程參與,肯定且感謝獅子會長期為澎湖的海洋資源保育盡心盡力。此次共放流5萬5,000尾黃錫鯛與黑鯛,期望藉由國際獅子會拋磚引玉的魚苗放流活動,喚起國人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育,共同維護海洋資源生生不息的活力。
國際獅子會於馬公市烏崁里海洋保護區進行海洋魚苗放流活動,陳縣長在農漁局副局長林宏城等人陪同下共同出席。包括獅子會300-D2總監鄭加明、獅子會300-D2總監議會議長鄭道檣、第7專區主席鄭玉鳳及來自高雄及屏東等各地國際獅子會獅友攜帶家眷,共計百餘人參與放流活動。
陳光復表示,國際獅子會長期投入社會服務活動,致力於保護澎湖海洋資源,為生態、漁業資源保育及環境永續貢獻心力,本次魚苗放流活動,落實獅子會關懷社會、服務為先的精神。對於國際獅子會的愛心,他也表示敬意。
鄭加明總監感謝獅友共襄盛舉與奉獻,才促成今日魚苗放流活動。他指出,海洋資源日益枯竭,希望藉由魚苗放流活動,一同為保護海洋資源盡份心力,讓自然生態恢復平衡。
這次放流5萬5,000尾的黃錫鯛與黑鯛魚苗,體型相當小,是由國際獅子會採購進行放流,經由簡單焚香祭拜儀式後,陳縣長與獅友們人手一桶以接力方式將一批批魚苗放流到大海,順利完成整個放流工作。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有關5月12日潛水漁民到縣議會陳情,認為中央漁業署今年3月15日發布「魚槍採捕水產動物禁漁區管制措施」禁止預告,本月15日預告期滿後萬一實施,將使他們無法用傳統方式捕魚維生,希望議會能為他們漁民發聲。另有特定媒體描述,指此一禁止預告是縣府提送中央,改由中央進行預告?縣府為此特予聲明如下:
(一) 縣府曾於105年9月21日預告「禁止以潛水方式採捕水產動植物相關限制事宜」,並預告至105年10月30日,預告期間受理不同意見,做為措施是否實施之參考。後有潛水漁民於10月13日集結至縣府陳情,10月20日亦有漁民意見領袖至縣長室與縣長當面溝通。
(二)該案經綜整各種意見後,縣府認為水下行為樣態甚多,一旦全面禁止恐有管理上困擾,甚至影響非漁民,故該案最終並未實施。
(三)由於本縣潛水漁民10月13日集結至縣府陳情,經全國媒體、電視新聞、網路報導披露,引發社會各界、保育團體廣泛的討論,而保育團體亦相繼於報章雜誌發表保育專論,議題均聚焦在漁槍是否適宜使用,致使行政院105年10月27日交辦農委會漁業署,針對持魚槍下海進行漁捕行為研議後續管理措施,農委會漁業署於105年11月28日召開「研商魚槍採捕水產動物管制措施會議」。縣府與會代表亦忠實將本縣潛水漁民之連署陳情書轉達漁業署參酌。
由上述時程可知,漁業署預告的「魚槍採捕水產動物禁漁區管制措施」並非特定媒體所描述係由縣府轉請漁業署預告,對此一不實報導,為個人錯誤推斷,縣府表示遺憾。
(四)縣府重申,任何法規或禁止措施的實施,均需經過一定程序,其中包括預告,預告期間漁民朋友提出的見解,縣府均完整記錄並忠實轉呈漁業署參考。保護漁業資源是禁止措施的大前提,亦為漁民朋友所認同,然實際面也有傳統漁法保存及輔導轉型之困難,縣府期待漁業署能納入漁民朋友意見,就措施實施與否審慎研議。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縣府為維馬糞海膽資源永續利用,修正公告每年6月16至8月31日開放准予採捕殼徑8公分以上之馬糞海膽,禁採期間,一律禁止採捕、處理、販賣或持有馬糞海膽,違反者依漁業法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5萬元以下罰金,請民眾確實遵守。
另為避免開放採捕期間,民眾誤以為不論大小皆可採捕,縣府亦公告規範每年6月16日至8月31日禁止採捕、處理、販賣或持有殼徑未滿8公分之馬糞海膽,及每年6月16日至8月31日輸出本縣殼徑8公分以上馬糞海膽,應向縣府農漁局申請並核准後,始得為之。
警察局白沙分局迄今計查獲非法採捕馬糞海膽2件,計171顆,業依違反漁業法移送地檢署偵辦在案。
水產資源具有再生性,而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海洋生物皆須有休養與繁衍期,方能使物種生生不息,因此,農漁局希望漁民朋友配合,遵守馬糞海膽禁漁期及最小漁獲體長之相關規定,一起為漁業資源保育及永續利用戮力。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水試所為復育海洋漁業資源,多年來積極推動「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計畫」。今(106)年5月3日,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將人工育成的15萬尾遠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稚蟹,於澎湖縣馬公市重光海域實施放流,期能豐裕澎湖海域的蟹類資源,進而對資源的永續利用做出貢獻。
為增裕臺灣沿近海之漁業資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104年起辦理「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計畫」,其中由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執行的「魚介貝類增養殖技術開發計畫」,業已陸續在104年放流遠海梭子蟹21萬隻稚蟹、105年放流33.4萬隻遠海梭子蟹稚蟹及106年預計放流遠海梭子蟹20萬隻以上的稚蟹於澎湖各海域。
遠海梭子蟹俗稱沙蟹、花市仔、蠘子。雄蟹體表具棕藍色雲斑、具有較大的螯腳,雌蟹為青綠色,雌雄指間皆為紅棕色(圖1),常棲息於沙泥或岩礁區,包括礁岩、紅樹林、海草及海藻床等地。是所有螃蟹中最鮮甜美味,經常一蟹難求,且市場需求大,因而導致近年來野生族群數量日益減少,價格每公斤達700元以上。
該中心近幾年致力進行遠海梭子蟹的人工繁殖試驗,目前正進行的遠海梭子蟹稚蟹共有2個室外200噸圓形培育池(圖2),本次放流是今年首批變態完成之蟹苗再經20天後培育成稚蟹約15萬尾(圖3),從孵化至放流稚蟹共經40天的培育後,蟹苗可長成平均甲殼寬約為0.7~2公分的稚蟹(圖4)。此種體型之稚蟹已具有潛砂能力、晝伏夜出,有發達的螯,稍具防禦能力,已經適合放流。梭子蟹是掠食性的蟹種,在牠們變態成蟹苗後會相互殘食。在繁殖池的有限空間中,因殘食機會增大,使得蟹苗死亡率快速提高,故必須於牠們變態成蟹苗後,在短時間內分散養殖或進行放流,這樣存活率才會提高。
澎湖海域有適合蟹類棲息生長的沙質海底,同時具有廣大的潮間帶,是非常適合蟹類放流的海域。政府於103年發布實施「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禁止捕撈甲殼寬小於8公分之幼蟹及抱卵的「開花母蟹」。希望漁民能確實遵守上述管制措施,俾利放流的稚蟹在大海中順利成長。放流的稚蟹在海中順利經7-8個月後可成長至可捕捉大小的成蟹。建議各社區可採取自主性資源管理,結合生態理念,推動生態旅遊產業的發展,在休閒中落實生態保育觀念,如此不但有助於資源的保育,也可提高漁民所得。
(記者呂水上/澎湖報導)澎湖縣政府農漁局29日下午於望安鄉網垵口舉辦「龜鄉歸鄉」海龜野放活動,縣長陳光復與來賓們小心翼翼將11頭綠蠵龜放在沙灘上,讓它們自行回歸大海,回到蘊育生命的搖籃。
陳光復說,本次野放保育類野生綠蠵龜11頭,其中10頭是104年自望安鄉境沙灘上之卵窩已出生但無法自行爬出沙灘的小綠蠵龜,經過兩年的悉心照顧,現已超過30公分以上。另1頭則是受傷獲救,經照料已復原的綠蠵龜。
他表示,這是縣府執行國家級保育類野生綠蠵龜的成果,也是望安鄉民在維護保育觀念揚名國際的驕傲,希望牠們20年後會再次歸鄉孕育新生命。同時強調,保護海洋是我們的重責大任,應該要減少海洋的垃圾,也希望藉由野放,共同學習如何來愛護、保護綠蠵龜。
今日野放的11頭綠蠵龜還由望安國中小學生一一為其命名,學生們也到場目送牠們歸向大海,著實為生態保育教育上了珍貴的一課。
參與野放的與會來賓除了縣長陳光復外,還有議員陳佩真、黃春燕、蔡清續、蘇陳綉色、望安鄉長許賢德、馬公市長葉竹林、白沙鄉長莊美李、望安鄉代表會主席俞寶貴及澎管處長方正光。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海巡署南部地區巡防局第七岸巡總隊赤馬安檢所於本(4)月5日1220時許接獲民眾通報,於赤馬漁港港嘴處,疑似有油汙染情形,該所旋即派員前往現場協處。
本(4)月5日1220時許,赤馬安檢所簡副所長接獲通報後立即帶領同仁前往現場,目測油汙面積長約15公尺、寬3公尺,遂立即布設攔油索,以防油汙持續擴散,並以吸油棉進行油汙清理工作,直至1450時許方清除完畢,相關油汙垃圾通報西嶼鄉公所清潔隊協助清運。
第七岸巡總隊表示:油汙對海洋生態資源的損害及破壞不容忽視,秉持預防勝於治療之理念,請大家共同珍惜愛護環境,讓生態資源永續發展,如民眾有任何需要協助事宜,可藉由「118」海巡服務專線通報求助,海巡人員將竭盡所能提供最迅速的服務,確保民眾生命財產安全。另海巡署各項服務及救助皆秉持「廉能是政府的核心價值,堅持廉潔、拒絕貪腐」的原則,不收取任何費用及饋贈,若有發現貪瀆情事,請撥打廉政檢舉專線0800-286-586。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馬糞海膽」漁業資源,依科學研究調查顯示,在澎湖海域並非瀕臨絕種之物種,僅需透過適當之禁漁期、漁獲體長等管制措施,即可維護該物種之永續利用。
鑑於105年馬糞海膽產量銳減,縣府前邀集專家、學者、水試所,以及鄉市公所、漁會、保育團體等召開「澎湖漁業資源保育管制政策座談會」,會議中針對「馬糞海膽」漁業資源管理亦有諸多討論,最後參考水試所及專家學者的建議修正許可採捕期為每年6月16日?8月31日,許可採捕期縮短為2.5個月,採捕殼徑限制仍維持8公分以上之體型。
有關網友於臉書反應馬糞海膽資源瀕臨絕跡乙節,依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之研究報告指出馬糞海膽一年四季皆會排精、排卵,每年12月為最高峰期,去年1月下旬因受「北極振盪」,媒體俗稱「霸王級寒流」極端氣候影響,致使可於每年5=7月成為成熟個體馬糞海膽之浮游幼生,受異常寒流凍死,導致105年馬糞海膽產量銳減。澎湖馬糞海膽之資源並非只是澎湖定棲種,尚有隨黑潮支流(墾丁海膽幼生)、西南季風流(東沙海膽幼生),研究單位在105年7-11月進行實地水下調查時,即有發現資源量豐沛之小海膽,殼徑介於3-7公分,可投入106年的馬糞海膽資源量。
為徹底遏止少數不肖民眾罔顧法令下海採捕馬糞海膽,禁漁期間農漁局查緝人員與岸巡、環保警察隊不定期於各潮間帶巡護查緝,以杜絕不法行為,彰顯公部門執法權力之決心,近年計查獲違規採捕、販賣殼徑未滿8公分馬糞海膽案件計14件,皆依違反漁業法規定裁罰或移送司法機關偵辦在案。
為維馬糞海膽資源永續,縣府修正公告每年6月16至8月31日開放准予採捕殼徑8公分以上之馬糞海膽,禁採期間,一律禁止採捕、處理、販賣或持有馬糞海膽,違反者依漁業法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5萬元以下罰金,請民眾確實遵守。
另為避免開放採捕期間,民眾誤以不論大小皆可採捕,縣府亦公告規範每年6月16日至8月31日禁止採捕、處理、販賣或持有殼徑未滿8公分之馬糞海膽。每年6月16日至8月31日輸出本縣殼徑8公分以上馬糞海膽應向本府農漁局申請並核准後,始得為之。
水產資源具有再生性,而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海洋生物皆須有休養與繁衍期,方能使物種生生不息,因此,農漁局希望漁民朋友配合,遵守馬糞海膽禁漁期及最小漁獲體長之相關規定,一起為漁業資源保育及永續利用戮力。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為保育及維護本縣特有種章魚資源之永續利用,縣府自97年起公告每年3月29日至4月12日為澎湖特有種章魚之禁漁期。這9年期間為徹底遏止少數不肖漁友罔顧法令下海採捕「澎湖章魚」,禁漁期間農漁局查緝人員與刑警隊不分晝夜於各潮間帶巡護查緝,以杜絕不法行為,彰顯公部門貫徹執法之決心。
然而,近年「澎湖章魚」價格高居不下,因此,少數不肖漁友以搭乘船筏或走小路之方式規避查緝以貪圖高額利潤,故澎湖特有種章魚仍有少數於禁漁期期間流入市場及餐廳販售。為有效杜絕禁漁期期間仍有市場及餐廳販賣之行為,縣府修正公告,禁止於每年3月29日至4月12日禁漁期期間禁止公開販賣、處理、持有之行為。
為保育及維護本縣特有種章魚資源之永續利用,農漁局已邀集警察局、岸巡單位、鄉市公所召開「落實澎湖特有種章魚禁漁期期間查緝管理會議」,請各相關單位於禁漁期期間共同加強宣導民眾週知,並宣示落實查緝管理之決心。
農漁局籲請民眾共同參與保育工作,一同戮力於澎湖特有種章魚保育,另本縣非法捕魚查緝小組於禁漁期期間將全勤執行海上、陸上、市場及餐廳之查緝請民眾告知週遭親友,違反者依漁業法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5萬元以下罰金。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澎湖縣南方四島之西吉嶼是天然的玄武岩海蝕洞,俗稱「灶籠」亦即「藍洞」。澎湖縣政府農漁局表示,因該嶼灶籠位於「澎湖南海玄武岩自然保留區」範圍內,凡未經申請許可進入該保留區範圍內者,依新修正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最重依法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千萬元以下罰金。
去年曾傳有船家為了生計,無視法令載遊客出海到南方四島觀賞西吉灶籠(藍洞)險發生海難。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及行政院海岸巡防署海洋巡防總局第八海巡隊立刻派船至西吉嶼巡航,並巡視頭巾嶼及鐵砧嶼等,經證實虛驚一場。今年3月以來天氣逐漸好轉,為免民眾不諳法令而誤觸法網,縣府請民眾確實遵守法令,勿進入(灶籠)保留區範圍內,否則縣府將依新修正法令究辦。
為了保護澎湖美麗的海岸景觀及遊客安全,請業者及遊客確實配合遵守,勿進入灶籠(藍洞)而觸犯法令。依新修正文化資產保存法規定,未經申請許可而進入「澎湖南海玄武岩自然保留區」範圍內之船舶及遊客,依該法之新規定,如改變或破壞自然保留區之自然狀態,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二千萬元以下罰金。且藍洞為天然海蝕洞易發生坍方事端,縣府籲請民眾勿擅自進入以維安全。
近來天氣春寒乍暖,正值魚類成群覓食,也是海釣客的最愛季節。縣府亦呼籲各旅行業者或海釣客切莫違規,共同維護澎湖縣自然美麗的景觀資源。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澎湖縣政府現有公告大、小貓嶼為野生動物海鳥保護區,小白沙嶼、雞善嶼、碇鉤嶼為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東吉、西吉、頭巾、鐵砧嶼為南海自然保留區等。澎湖縣政府請民眾勿擅入保護(留)區,以保護野生動物及自然生態環境。
鑑於往年3月至5月期間,澎湖縣政府及行政院海巡署海洋巡防總局第八海巡隊均曾查獲釣客和漁船登上澎湖自然保留區及澎湖南海玄武岩自然保留區域垂釣而處以罰鍰之情事。去年澎湖縣政府即移送有4件違反自然生態保育案件,以裁處罰鍰或刑事罰責案件規定處分。
縣府為加強執行生態保育工作,籲請民眾及相關業者配合,切勿以身試法,違規登島而觸犯法令。此外,查緝小組亦會加強本縣保護(留)區之巡查,如違反法令而違規登島,違者最高可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併科新臺幣二仟萬元以下之罰金。希望民眾能共同遵守法令,維護澎湖自然生態環境。
(記者吳素貞/澎湖報導)每年春、夏兩季,在鳥類養育幼鶵期間,常有民眾救傷鶵鳥,隨即拿起電話撥打縣政府保育單位,認為這是在做「功德」乙件。通常這不是正確的野鳥救傷方法,尤其是幼鶵。正確方式是先觀察是否有機會把鶵鳥放回原巢或樹枝上,與幼鶵微保距離,等候親鳥引回,而不是要干預自然。因為通常有母鳥照護的幼鶵,很難再順利返回大自然懷抱中,讓大家瞭解並尊重生命,不影響自然規則。
救傷野生動物幼鶵時,首先要有不干預自然規則,遵重野生動物倫理,依循自然生態法則為依據的觀念。因瞭解牠是屬於大自然的,就該回歸大自然去,鶵鳥正常狀態應該待在巢裡由親鳥餵食,因意外才會掉落。或者某些鳥類會有較強壯鶵鳥把弱小手足踢出巢的行為,這是正常的。若撿到鶵鳥,鳥窩應該在不遠處,可試著找鳥巢位置或是找不到可做一臨時鳥巢,把克難鳥巢放在原發現鶵鳥地點,通常母鳥過不久就會回來餵食了。因為,鶵鳥大概每15至20分鐘就要餵食一次,在自然環境下由親鳥照養,鶵鳥的存活率會遠高於由人類照顧。
澎湖縣野鳥學會許自由理事長即坦言,人們對於野生動物保育觀念已逐漸地普及化,但相對性的保育素質來講,則尚有待大家一起努力提昇。鶵鳥或其他野生動物之餵養存活率,由其親鳥(獸)來照養,遠高於人類的餵飼照養。
另有少數鳥種,鶵鳥一沾染到人類氣味,即會招到同類鳥種排擠,甚至遺棄。鶵獸幼生是屬於大自然的,即應回歸大自然去,牠不是寵物, 不要拿對待寵物的方式來待牠,因那樣做往往是害了牠,而不是愛牠。尊重生命,不影響或干擾幼鶵正常生態作息為原則。針對各種野生動物,請以「不餵食、不干擾、不隨意接觸」的觀念,才是真正的愛護野生動物。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為釐清「林投公園木棧道擋海龜產卵路」乙事,特別邀請海龜研究學者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程一駿教授、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及湖西鄉公所等人員,就該木棧道是否影響海龜產卵及其保育解決方法,於1月10日辦理會勘,謀求解決之道。
會勘中農漁局與會人員除說明105年該木棧道附近海龜產卵位置及數量外,亦指出該處近10年來,只有105年有發現海龜產卵紀錄。經與會人員共同研議討論解決方案,基於澎管處為提供行動不便人士能更親近水域的設施,且避免浪費公帑,為求慎重,將再觀察一年海龜上岸產卵位置及數量,並協調社區取得共識後再予檢討,將會朝拆除或架高木棧道審慎檢討處理方式,以期發展觀光與生態保育兼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