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海而生 』海洋影展 找回人與海的連結
〈記者吳清池/澎湖報導〉為找回人與海的連結及推廣海洋環境教育,海洋公民基金會、澎湖縣環保局、深耕文化工作坊及澎湖in89豪華影城聯合舉辦「依海而生」海洋影展,精選四部影片,分別為:『只有大海知道』、『怒海控塑』、『夢想海洋』、『追逐珊瑚』,將於2018下半年陸續放映。
澎湖四面環海,世世代代都依海而生,海生海養的澎湖人,在科技的進步與產業結構變化下卻逐漸與海洋變得疏遠。只有大海知道:劇情講述一名蘭嶼男孩為與在台灣工作的父親見面,決定投身傳統舞蹈來台演出,給父親驚喜的故事。怒海控塑:從一位追尋藍鯨蹤跡的記者開始,他驚訝的發現純淨的海洋裡竟然有塑膠垃圾!於是開啟了團隊追查塑膠流向海洋的旅程。他們花了四年,走訪全球 2,000 多個地方,團隊揭開塑膠污染的驚人真相,並提供解決之道。夢想海洋:劇情講述一生奉獻海洋的蘇教授發起的計畫,帶領來自不同領域的年輕人,駕著親手打造的獨木舟環遊寶島,重新發掘台灣之美。追逐珊瑚:由攝影、科學家所組成的團隊,冒險潛入大海,深入挖掘珊瑚礁群消失的原因以及真相。
四部曲影片放映日期如下:只有大海知道8/18〈售罄〉;怒海控塑8/28;夢想海洋9/9;追逐珊瑚9/17,欲知詳細影展資訊請洽海洋公民基金會。8/18起,我們一起喚醒『依海而生』的初衷,找回遺失的海洋之心。
透過海底探索體驗營 培養珍惜、愛護海洋的節操
〈記者吳清池/澎湖報導〉海洋約佔地球表面的72%,是一切生命的起源和維生的根據,不論交通運輸、漁業捕撈、資源開發或氣候調節,都與人類的關係極為密切。近年來人類對海洋過度的開發、破壞性的捕撈方法及海洋污染,特別是陸源污染,使敏感的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全球暖化造成海面上昇,嚴重威脅島嶼及沿岸。
為此,澎湖縣環保局特別配合世界海洋日曾於6月9日辦理海底探索體驗營活動,並會同「行雲海底漫步」潛水教練帶領一同探索海底生態及生態解說。
行雲海底漫步公司一直以來對於海洋環境付出極大努力,諸如海底珊瑚礁的復育,海岸的淨灘活動,限制在活動時嚴禁使用清潔用品以維護海洋生態,在活動辦理同時不忘保護海洋,更熱心協助參與環保局所辦理的海底探索體驗營活動,希望一同透過此活動的辦理來守護海洋環境生態。
6月8日是聯合國議定的世界海洋日,澎湖縣環保局為此特別於6月9日辦理海底探索體驗營,配合今年度的主題「防止塑膠污染」,宣導民眾勿使用一次性塑膠用品,避免塑膠垃圾流入海洋,而讓海洋生物誤食及破壞海洋生態。
海底探索體驗營活動主要分三大部份,第一部份為海洋生態解說及體驗,目的讓參與民眾了解海洋生態,並欣賞海底生態的美麗;第二部份為海岸淨灘活動,透過海岸的淨灘,不僅讓海岸及海洋更為整潔,更培養參與民眾愛護海洋的節操;第三部份為案例宣導,藉由當下的實際案例,如生物誤食及海洋生態的破壞等案例解說,希請民眾協助告知生活週遭的親朋好友一同來響應減塑、守護海洋行動。
澎湖縣環保局期望鄉親:「改變,從您我開始」。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每日都是守護海洋日。
保護海洋種源庫 台灣澎湖南方四島保育協會在東吉嶼成立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以推動澎湖南方四島自然及人文資源保育、環境教育、國際交流為目的的「台灣澎湖南方四島保育協會」(以下簡稱協會),6月23、24日在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辦理生態體驗之旅,並於昨(24)日在東吉嶼舉行協會成立大會,計有來自全台十個縣市(含澎湖縣)關心海洋保育的人士及澎湖縣賴前縣長峰偉、海洋公民基金會、保七總隊七大隊、海管處東吉管理站等單位共約70人見證下成立了。
成立大會中通過協會章程、年度計畫、年度預算,並選出吳祖祥、陳盡川、王南昕、黃亦聖、林德賞、黃信榮在內等九人為理事,高振洪、吳苗薰、陳瑞揚等三位為監事,吳祖祥並當選第一屆理事長。
澎湖縣賴前縣長在大會中致詞指出,海洋是澎湖人的母親,我們要珍惜海洋資源。賴前縣長也說出他的主張,未來會持續清除海底覆網、取締毒店炸魚、推動海洋復育、貫徹漁民作業規範,在生態、生計間求取平衡,讓澎湖海洋生生不息、漁業復興。
獲選為理事的馬公市民代表參選人王南昕強調,海洋資源枯竭是全球普遍的現象,很多海洋國家早有意識紛紛積極擴大保護自己本國的海域,台灣在各海域雖然廣設「海洋保護區」,但實際能夠落實執法保護的海域卻屈指可數,我們的海洋已耗弱空虛,急需搶救恢復魚源。
王南昕指出,東西吉廊道位於比較南方的位置,澎湖幾年前寒害的時候,本島的魚很多凍死翻肚,但幸好有澎湖南方幾座島嶼,好險保住魚種,在寒害過後的生態復甦過程,佔重要的位置,因此我們要好好保護這個海域;澎湖是台灣海洋生態的蛋黃區,南方四島是澎湖生態的蛋黃區。規劃這裡未來的保育,是我對協會的願景。
協會永續任務是希望能持續匯聚民間保育的力量,致力保護澎湖南方四島海域種源庫,真正落實海洋保護區,形成海鮮銀行,才能持續產生魚源利息,在滿溢效應後溢流出保護區,恢復原有自然生機,擴散至全台各海域,促進台灣海洋生態的永續發展!。協會也將致力海洋環境教育及生態旅遊活動推廣,讓民眾從體驗四島之美、進而了解保育海洋的重要,海洋保育、生態永續!海洋保育就從四島出發!
協會呼籲公部門加緊海洋保育相關規畫及執行腳步,讓在地居民對政府維護四島生態、生計、生活有信心,讓我們共同守護這片美麗的海洋資源,使它成為台灣的典範,生態保育的標竿,呼籲全國關心海洋保育的朋友加入協會,一起共同努力!
活化海洋資源 國際獅子會放流3萬尾魚苗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國際獅子會17日上午於白沙鄉岐頭碼頭舉行海洋魚苗放流活動,約有百餘名獅友共襄盛舉,協力將魚苗放流入海中。縣長陳光復專程前往致意,肯定且感謝獅子會社會服務愛心活動,一起為澎湖的海洋資源永續奉獻心力。此次共放流3萬多尾嘉鱲魚苗,期盼國人共同重視復育海洋資源,為海洋生態資源永續發展而努力。
陳光復感謝國際獅子會善行,以行動落實獅子會關懷社會、服務為先的精神。他指出,國際獅子會長期投入復育澎湖海洋資源,為生態、漁業資源保育及環境永續貢獻心力,希望透過不定期魚苗放流,發揮復育海洋效果,豐富的海洋生態資源,維護海洋資源生生不息的活力。
國際獅子會於白沙鄉岐頭碼頭進行海洋魚苗放流活動,包括白沙鄕長莊美李、獅子會300-D2總監林國泰、第7專區主席吳明錚及國際獅子會獅友攜帶家眷,共計百餘人參與放流活動。
這次放流3萬多尾的嘉鱲魚苗,體型相當小,是由國際獅子會採購進行放流,經由簡單焚香祭拜儀式後,獅友們人手一桶以接力方式將一批批魚苗放流到大海,看到3萬多尾的嘉鱲魚苗游回大海,有活力在廣闊海中覓食,眾人都感到無比高興。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為響應世界海洋日及增進漁業資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2015年起辦理「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計畫」,其中由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執行的「魚介貝類增養殖技術開發計畫」,近3年來已在澎湖各海域放流超過百萬隻沙蟹苗,昨(12)日再度於後寮三十人公廟前沙灘放流10萬尾沙蟹苗。
昨(12)日為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今年第4次放流的10萬餘隻遠海梭子蟹 (藍鑽蟹、俗稱沙蟹)苗,邀請了白沙鄉長莊美李、澎湖農業改良場分場長施純堅、澎湖家畜疾病防治所長郭仁政及後寮國小校長陳生步及師生們,共同在後寮三十人公廟前沙灘,進行陸上放流,另外在海上利用海安試驗船與膠筏共同作業模式,利用自製研發放流管採潛水作業方式放流。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成功突破遠海梭子蟹繁養殖技術,透過改進水質管理技術、調整餌料生物投飼方式、設置蟹苗附著網框,以及精準掌握著苗時間點,已可大幅降低因人工飼育環境密度過高所造成殘食狀況,並建立稚蟹量產模式。
此次放流除了在三十人公廟前的岸邊進行放流外,也利用海上放流技術同時於三十人公廟前離岸較遠的海域放流,藉此擴大放流範圍,增加稚蟹棲息空間及活存率,並增加族群數量,進而提升漁民的收益;此外,也進行生態教育及資源保育的宣導,期望能透過資源保育教育推廣及結合社區對海洋資源的自主管理模式,達到資源永續利用的目的。
世界海洋日 陳光復宣示「無塑海洋」決心
〈記者洪疇雲/澎湖報導〉為響應每年6月8日世界海洋日,藉此喚起民眾對海洋塑膠垃圾之環境議題的重視,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串連全台19個臨海縣市同步舉辦2018年世界海洋日活動,9日於鎖港紫微宮廣場盛大舉辦。縣長陳光復、立法委員楊曜、環保署李應元等中央與地方首長、民意代表共同向國際發聲,宣示台灣推動「無塑海洋」的決心。
台灣四周環海,擁有多變的海岸景觀,豐富的海洋資源,然而每年因洋流帶來大量海洋垃圾,堆積各縣市的海岸、沙灘,或沉積在海底,海洋生物、海鳥誤食海洋垃圾死亡案例更是不勝枚舉,已造成海洋嚴重污染,影響海洋生態。為呼應聯合國及國際隊海洋塑膠垃圾議題重視,並維護海洋生物及環境,2018世界海洋日以防範塑膠污染為主軸,宣導民眾減少使用塑膠用品。
陳光復表示,澎湖海岸線長達370公里,每當東北季風來臨,鄰近大陸、臺灣地區海上垃圾經由東北風將垃圾堆積於海岸線上,縣府積極聯合鄉公所、社區發動淨灘活動,1年淨灘近1860公里,清理457公噸漂流木。他指出,海洋是我們的母親,呼籲大家減少使用塑膠垃圾,共同愛護海洋環境。
李應元表示,減少海洋垃圾,陸地減量最重要,自107年1月1日擴大限塑,不免費提供購物塑膠袋,感謝超過八成全國民眾支持,預計2019年推動餐飲業不可提供一次用塑膠吸管,藉由法令引導,改變人民生活習慣,防止海洋汙染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活動由環境保護署長李應元表揚「106年推動民間企業與團體實施綠色採購計畫」及「106年綠色商店」優良業者,並舉行環保艦隊授旗儀式,由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黃向文頒授新加入環保艦隊之10位漁船代表,展現共同守護海洋之作為與決心,最後由陳縣長及所有貴賓共同宣誓推動「無塑海洋」。此外,活動中展示2件大型海廢創作品、「最美海灣‧無塑海洋」全國繪圖比賽得獎之12幅優勝作品及塑膠微粒模型,設立海洋環境知識挑戰區、海廢改造─魚尺手作區等,及舉辦海底探索體驗、淨灘活動等,讓民眾可從不同面向「親海、知海、愛海」,除更深入瞭解海洋垃圾與塑膠垃圾對海洋的危害,並自身實際付諸行動。
另外,為瞭解縣府執行海底覆網清除處理情形,立法委員楊曜、環保署長李應元、海保署長黃向文、漁業署主任秘書繆自昌一同視察當日15名潛水人員出海努力清除海底覆網之成果,總計清除1噸海底覆網。
環保局呼籲為落實海洋環境保護政策,請漁民朋友、遊客、一般民眾於從事海上活動時,勿將垃圾丟入海中,或留置於沙灘中,於日常生活中,由自身做起並告訴身邊的朋友,減少使用塑膠製品,或一次性用飲料杯等,及作好垃圾分類,避免垃圾流入海洋,讓澎湖世世代代子孫都能繼承豐富海洋資源。
縣府公告7月1日至8月31日開放採捕、販賣馬糞海膽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縣府為維護馬糞海膽資源永續利用,修正公告每年7月1日至8月31日開放准予採捕殼徑8公分以上之馬糞海膽。禁採期間,一律禁止採捕、處理、販賣或持有馬糞海膽,違反者依漁業法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15萬元以下罰金,請民眾確實遵守。
另為避免開放採捕期間,民眾誤以為不論大小皆可採捕,縣府亦公告規範每年7月1日至8月31日禁止採捕、處理、販賣或持有殼徑未滿8公分之馬糞海膽,及每年7月1日至8月31日輸出本縣殼徑8公分以上馬糞海膽,應向縣府農漁局申請並核准後,始得為之。
本縣環保案件查察小組本(107)年5月2日於白沙鄉赤崁村查獲非法採捕馬糞海膽1件,業依違反漁業法移送地檢署偵辦在案。
農漁局表示,水產資源具有再生性,而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海洋生物皆須有休養與繁衍期,方能使物種生生不息,希望漁民朋友配合,遵守馬糞海膽禁漁期及最小漁獲體長之相關規定,一起為漁業資源保育及永續利用戮力。
水試所放流10萬沙蟹苗海陸大復育 增裕澎湖蟹類資源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為響應世界海洋日(6月8日)及增裕漁業資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104年起辦理「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計畫」,其中由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執行的「魚介貝類增養殖技術開發計畫」近3年來已在澎湖各海域放流超過百萬隻沙蟹苗。
本(107)年第4次已成功培育10萬多隻遠海梭子蟹 (藍鑽蟹) 苗(圖1及圖2),並邀請澎湖各界貴賓及小朋友於6月12日進行沙灘(陸上)放流及海上利用海安試驗船與膠筏共同作業模式,利用自製研發放流管(圖3)採潛水作業方式放流於澎湖縣白沙鄉後寮海域;海洋是我們的母親,並推廣愛護、保育及復育海洋的重要課題往下紮根工作。
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成功突破遠海梭子蟹繁養殖技術,透過改進水質管理技術、調整餌料生物投飼方式、設置蟹苗附著網框,以及精準掌握著苗時間點,已可大幅降低因人工飼育環境密度過高所造成残食狀況,並建立稚蟹量產模式。例如105年該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也曾在澎湖內海的重光潮間帶海域,將10萬尾平均甲殼寬在0.5cm的沙蟹種苗進行中間育成,經約1.5個月後,平均甲殼寬已達2.5cm以上,活存率維持在22%左右,並於6月初進行放流,同年的中秋節前後,許多漁民朋友或照海的民眾在重光及西衛潮間帶海域捕捉到大量甲殼寬近8-9cm的沙蟹,顯見沙蟹種苗的放流對資源確有挹注之效。
政府於103年發布實施「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禁止捕撈甲殼寬小於8公分之幼蟹及抱卵的「開花母蟹」。希望漁民能確實遵守上述管制措施,俾利放流的稚蟹在大海中順利成長。在進行沙蟹種苗放流的同時,也呼籲漁民朋友和喜歡去潮間帶「照海」的民眾,合理的利用漁業資源,如體型過小(10公分以下)的沙蟹和抱卵的雌蟹(最好是連雌蟹)都不要採捕,使其有機會能夠在自然的環境下大量的繁衍下一代,才能使蟹類資源得以永續利用。並藉由水試所與澎湖縣農漁局合作「遠海梭子蟹量產及放流評估」計畫之執行,將逐步建立資料蒐集及放流苗適當體型、放流前中間育成、放流評估模式、放流效益評估等相關技術,共增裕澎湖近海蟹類資源。
水試所復育海草床成功 放流10萬隻「沙蟹苗」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為增進澎湖近海漁業資源及近年來面臨人為濫捕壓力,數量急速銳減的遠海梭子蟹〈俗稱沙蟹〉,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昨(31)日在白沙鄉通樑村的「海草移植復育試驗區」進行放流10萬尾蟹苗,並由同仁自行研發的秘密武器-放流管,直接將蟹苗放入海草區,可望提升存活率。
民國103年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在通樑村內海,展開「海草移植復育試驗區」海草床復育計畫,種植單脈二藥草、甘草、卵葉鹽草5萬株,歷經4年後,海草植株由原來的100平方公尺,增加至520平方公尺,透過海草床植被隱蔽的功能,以降低放流蟹苗被掠食者捕食的機率外,海草床豐富的初級消費者如扁跳蝦、麥稈蟲、稚貝與稚螺等也可提供所放流蟹苗的食物來源,以確保所放流之沙蟹種苗順利成長。由於蟹苗在放流過程中,已有不少掠食者在中途等候攔截,使得存活率偏低,因此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自行研發管式放流,並加入抽水馬達,透過潛水人員下海定位,直接導引膠管進入海草區,並用海水力量將蟹苗沖入海草區,立即躲入海草區內,讓水產試驗所主任黃丁士讚賞不已,可望大大提升存活率。
水產試驗所主任黃丁士表示,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已掌握沙蟹繁衍的技術,每年培育百萬尾沙蟹苗放流,存活率約在22%左右,但許多未達上市體型就被採捕,因此呼籲民眾合理利用漁業資源,如體型過小(10cm以下)的沙蟹和抱卵的雌蟹都不要採捕,使其能夠在自然的環境下能夠大量的繁衍下一代,「一生最少讓沙蟹產卵一次」,才能使蟹類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水試所復育海草床成功 放流「沙蟹」10萬隻提升活存率
〈記者吳清池/澎湖報導〉為增裕澎湖近海漁業資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執行「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魚介貝類增殖技術開發計畫」,今(107)年第3次培育了10萬尾俗稱沙蟹的遠海梭子蟹種苗,將於5月31日於通樑的「海草移植復育試驗區」進行放流,藉以富裕澎湖近海蟹類資源。
遠海梭子蟹種苗培育技術經該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研發,技術已相當嫻熟,從104年迄今已放流近百萬尾,對澎湖近海的蟹類資源挹注有一定的助益,故該中心也一直持續放流沙蟹種苗的工作。為使蟹苗放流效益提高,此次的放流特別選擇該中心在103年於澎湖內海通樑「海草移植復育試驗區」的海草床(圖1)進行放流。歷經4年後,在有如沙漠般的沙質地上所移植復育的海草植株由原來的100平方公尺已增加至520平方公尺,儼然已具海草床可做為遠海梭子蟹稚蟹的新家(圖2)。透過海草床植被隱蔽的功能,以降低放流蟹苗被掠食者捕食的機率外,海草床豐富的初級消費者如扁跳蝦、麥稈蟲、稚貝與稚螺等,也可提供所放流蟹苗的食物來源,以確保所放流之沙蟹種苗(圖3)得以順利成長。
105年該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也曾在澎湖內海的重光潮間帶海域,將10萬尾平均甲殼寬在0.5cm的沙蟹種苗進行中間育成,經約1.5個月後,平均甲殼寬已達2.5cm以上,活存率維持在22%左右,並於6月初進行放流,同年的中秋節前後,許多漁民朋友或照海的民眾在重光及西衛潮間帶海域捕捉到大量甲殼寬近8-9cm的沙蟹,顯見沙蟹種苗的放流對資源確有挹注之效。
政府於103年發布實施「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禁止捕撈甲殼寬小於8公分之幼蟹及抱卵的「開花母蟹」。希望漁民能確實遵守上述管制措施,俾利放流的稚蟹在大海中順利成長。在進行沙蟹種苗放流的同時,也呼籲漁民朋友和喜歡去潮間帶「照海」的民眾,合理的利用漁業資源,如體型過小(10cm以下)的沙蟹和抱卵的雌蟹(最好是連雌蟹)都不要採捕,使其能夠在自然的環境下能夠大量的繁衍下一代,才能使蟹類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捕獲鬼蝠魟船長配合自然保育野放 縣府予以肯定
〈記者吳清池/澎湖報導〉有關馬公市鎖港漁港「新隆興號」漁船5月21日晚間意外混獲鬼蝠魟一案,廣受社會媒體大眾、網友關注,縣府特別表示感謝。縣府茲聲明鬼蝠魟目前並非保育物種,仍可利用。陳姓船主於混獲鬼輻魟進港後,亦依農委會「鬼蝠魟漁獲管制措施」規定通報安檢單位、農漁局等單位。後經陳雙全副議長、農漁局溝通協調後,陳姓船主亦配合自然保育,在潛水志工協助之下,5月22日凌晨2時許將該隻鬼輻魟於外海野放。此部分,縣府予以肯定,也呼籲社會大眾、網友應給予陳姓船主掌聲與鼓勵。
農漁局籲請民眾共同參與保育工作,漁民朋友捕獲鬼蝠魟時,倘若為活體,建議配合自然保育立即野放。倘若已死已載運入港24小時內務必完成通報,以免受罰。倘經查獲未確實通報,將依漁業法第65條第6款規定,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罰鍰,請漁民朋友們確實通報,以免受罰。
請岸巡單位(馬公漁港安檢所)於漁船進港受檢時,倘有發現鬼蝠魟協助宣導漁民主動依規定通報。另本縣環保案件查察小組不定期前往澎湖魚市場及各港口查緝及宣導。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由於近年來受到海洋資源枯竭,漁業收益大不如前,也讓民眾重新省思海洋文化與海鮮文化的差異,在立委楊曜積極爭取經費下,澎湖縣政府展開清除海底覆網工作,昨(19)日由縣長陳光復領軍在姑婆嶼附近海域清出1,200公尺的棄網,縣長陳光復表示,今年要清除海底覆網5萬公尺。
昨日清除覆網區域,設在北海姑婆嶼海域,為澎湖傳統魚場,由縣長陳光復領軍,率同農漁局長陳高樑等官員,搭乘澎興號護魚專船,前往姑婆嶼與潛水人員會合,先將海上浮球記號漁網撈起,總計光是姑婆嶼海域就要清出1,200公尺漁網,採多管齊下方式全面復育澎湖海洋資源。
姑婆嶼是澎湖北海漁業資源重要區域,不僅我國漁船群聚在此作業,中國漁船也不時侵入越界在此作業,由於漁網有時會勾住海底珊瑚礁群,通常漁船都會自行割斷,讓棄網覆蓋在珊瑚礁群上,不只阻斷魚蝦棲息繁養之所,更成為海底死亡長城,讓誤觸漁網的魚蝦等海洋生物纏網死亡,連海豚、海龜等都難逃毒手。
縣長陳光復上任後,就積極清除海底覆網,並在立委楊曜向中央爭取經費後,前3年以每年清除1萬公尺海底覆網進度,今年更一口氣計畫清除5萬公尺,並將範圍擴及澎湖南、北海區域,雇請專業潛水人員下海,先將海底覆網做記號定位,再逐一清除,恢復潔淨海底環境,讓魚蝦海洋生物有繁衍棲息之所。
復育海洋 陳光復視察姑婆嶼海域海底覆網清除作業
〈記者吳清池/澎湖報導〉縣長陳光復19日上午搭船前往姑婆嶼海域視察海底沉網打撈作業情形。他強調,清除海底沉網是保護海洋生物棲地環境,為海洋生態資源永續發展,縣府將持續進行大量清除海底覆網作業,預計今年完成5萬公尺,4年內完成8萬公尺目標。
海洋漁業長期以來為澎湖經濟命脈,因現代社會進步,海洋漁網具作業技術不斷提升,作業過程中網具不慎被礁石牽絆毀損,便隨手用刀具切割漁網使之沉入大海,無形中累積之海洋垃圾及海底廢棄漁網,覆蓋珊瑚礁,嚴重破壞海底原貌,造成海洋生物棲息環境惡化,影響生態之永續發展。
為讓海洋漁業資源永續發展,縣府委託本地潛水人員清除海底珊瑚礁區覆網工作,過去3年共計清除海底覆網約3萬公尺,縣長陳光復相當重視海洋資源復育,繼4月2日視察虎井、桶盤海域清除500餘公尺海底覆網後,今日由縣府秘書吳登聰、陳志雄、農漁局長陳高樑、行政處長蘇文章陪同下,再次前往姑婆嶼海域視察清除海底覆網作業,經潛水人員一整天努力,共清除約1200餘公尺。
陳光復表示,復育海洋資源,守護海洋生態環境是施政重要工作之一,珊瑚礁為絕大多數魚類覓食的重要棲地,沉網覆蓋造成珊瑚礁死亡,破壞海洋生態,為保護魚類棲息地及珊瑚礁永續,縣府過去3年共計清除海底覆網約3萬公尺。今年預計打撈5萬公尺,4年內完成8萬公尺目標,以恢復海洋生態乾淨環境。
陳光復也感謝潛水人員辛勞,為海洋資源環境永續發展付出努力,他也提醒他們留意打撈漁網工作安全。也呼籲全民重視海洋環境生態保護,守護地球環境永續發展。
【圖說,澎湖縣長陳光復視察姑婆嶼海域海底覆網清除作業。】
縣府農漁局假嵵裡野放15隻傷癒海龜 歡送回歸大海懷抱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縣府農漁局14日上午在馬公市嵵裡沙灘舉辦「海龜野放暨保育宣導活動」,野放15隻受傷痊癒海龜回歸大海,縣長陳光復與在場嵵裡國小、石泉國小、澎湖科技大學師生及遊客歡送海龜回歸大海懷抱,陳縣長也呼籲民眾勿隨意亂丟垃圾及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降低海龜誤食機率,還給海洋生物乾淨家園。
陳光復表示,今日野放15隻綠蠵龜,其中6隻小海龜是望安沙灘因孵化後體質較弱,無法自行爬出,經由「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悉心照護後,現已經超過30公分長,近3公斤重,另外9隻則由漁民、岸巡人員發現擱淺通報救傷,目前已經恢復健康,經專業評估後可以回到大海生活。
陳光復強調海洋生態保育與復育的重要性,他指出,全世界一年有800萬噸海洋廢棄物被丟棄於海中,海龜常誤食塑膠袋或吸管而導致受傷,為了解決海洋垃圾的問題,縣府近幾年持續淨灘與清除海底覆網,他呼籲民眾減少使用塑膠性用品,從源頭減量及環境教育推動減少海洋垃圾,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這次總共野放15隻綠蠵龜中,其中6隻是自望安鄉沙灘所救傷,分別為104年1隻,105年5隻,因其體質較弱,無法自行爬出沙灘的小綠蠵龜,經保育人員救護出沙灘並隨即送往「澎湖海龜救傷中心」收容,由澎湖縣政府所委託之水試所海洋生物研究中心2或3年的悉心照護,體長已逾30公分,體重亦達3公斤。另9隻是自野外所救傷,經看護評估能執行野放之7隻綠蠵龜及2隻玳瑁。
參與活動的除了嵵裡國小、石泉國小師生及澎湖科技大學學生外,還包括陳縣長、議員陳慧玲、呂黃春金、蘇陳綉色、農漁局長陳高樑、澎管處副處長洪志光、嵵裡里長林献堂以及多位遊客等,也都到場歡送海龜游回大海,自由自在成長茁壯。
陳縣長、貴賓及在場學童一起將海龜野放,看海龜一步一步慢慢走向大海,齊聲為海龜加油,當看到海龜再次健康快速在大海中遨遊,眾人都為海龜感到高興,也祝福海龜們一路順風,也期盼多年後再回到世界最美麗海灣故鄉,場面熱鬧且溫馨。
台北滬尾扶輪社捐款海洋公民基金會支持環境保育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台北滬尾扶輪社3日前往澎湖海洋公民基金會交流並帶來了捐款8萬8千元,用於海洋保育與關懷弱勢。已連續4年持續不斷跨海送暖,希望藉此拋磚引玉,望各界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關心環境保育。
海洋公民基金會由一群熱愛澎湖的人,以1人1萬的方式,募集到500萬的基金,成立一個能為在地發聲的公民團體,基金會董事長胡昭安,在四年間不斷奔走,引介各地善款涓滴滋潤澎湖的土地,胡昭安先生同時是台北仁愛扶輪社前社長,也是澎湖旅外傑出人士,長期關懷弱勢與環境議題。
除了持續支持海洋公民基金會的環境守護議題,台北滬尾扶輪社,結合國內外扶輪社,共同捐贈155萬元及裝置設備,協助桃園復興區泰雅族高義國小師生,建置「智慧學校數位學堂」,希望藉由捐贈資源,縮短城鄉兩地的資訊教育落差。扶輪社的成員每年都會來澎湖參訪交流,獨特的海洋資源讓他們印象深刻,他們也以實際行動來為澎湖環境盡一份心力,說扶輪社來澎湖是回娘家一點也不為過。
除了企業捐款,海洋公民基金會希望再召集500位新海洋公民,只要每個月捐助300元就能夠幫助基金會持續穩定運作,所有的捐款都會投入在每一場守護海洋的行動,把美好留給下一代,基金會致力環境教育、生態保育、淨灘教育,解決澎湖環境問題,散播友善環境的種子,邀請各界做一件事讓海洋更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