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海洋教育成果觀摩會首次移師澎湖
賴峰偉:澎湖淨灘是台灣楷模世界標竿
〈記者陳猛/澎湖報導〉全國海洋教育成果觀摩會首次移師至澎湖舉行,澎湖縣長賴峰偉、澎湖縣議會議長劉陳昭玲歡迎全國22縣市海洋教育工作夥伴來到澎湖交流分享海洋教育經驗,賴峰偉表示,澎湖以海立縣,重視海洋保育,去年發出「海洋活化12箭」,動員社區人力清理海廢,恢復海洋原有美麗容貌,海洋淨灘成效是台灣楷模,世界標竿。
賴峰偉表示,民國87年接任縣長時海洋漁業產值只有17億,他致力推動海洋復育,取締毒、電、炸非法捕魚,收購三層網達640公里、清除9萬4千公尺的海底覆網,歷經8年任期,海洋漁業產值上升至47億元。
賴峰偉說,此次他再次擔任縣長前,海洋漁業年產值又回到17億,漁業資源日益枯竭,為復甦海洋資源,縣府祭出「海洋活化12箭」,清除14萬公尺海底覆網,動員96社區1萬8,000人,展開169場淨灘,清理330公噸海廢,讓海岸線恢復昔日乾淨,全世界對抗海廢只有澎湖最認真,立下台灣楷模世界標竿。
賴峰偉表示,海洋保育觀念需要從小扎根,澎湖首創海洋實驗小學,師生研發海洋教材,全縣51所中小學有高達17間學校主動認養海灘,發展海洋課程,讓澎湖海子在生活中親近海洋,愛護海洋。
劉陳昭玲表示,澎湖發展海洋教育工作不遺餘力,她感謝國中小校長帶領學生一直為澎湖海洋盡心盡力,期盼藉由成果展交流觀摩一起為台灣海洋永續發展努力。
109年度全國海洋教育成果觀摩暨海洋教育專業人才培訓論壇,19日下午於福朋喜來登飯店盛大開幕舉行,教育部政務次長蔡清華、全國各縣市的海洋教育菁英共240人來參與盛會。
教育處表示,此次3天觀摩會活動除第一天的論壇外,第二天與會人員分為四組前往西嶼鄉、媽宮古城、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嵵裡沙灘、澎湖水族館體驗澎湖海洋教育課程與教學,第三天則是由澎湖縣國民小學海洋教育策略聯盟準備的「海洋生物探究成果展示」,讓遠道而來的海洋教育夥伴進一步的認識澎湖的海洋教育。
賴峰偉肯定種苗放流成效 沙蟹放流成長2倍
產值超過2200萬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澎湖縣政府17日主管工作會報移師水產種苗繁殖場,參訪澎湖珊瑚及藻類復育成果,並聽取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簡報種苗放流成效。澎湖縣長賴峰偉表示,今年沙蟹放流累積數量88萬隻,比起去年成長2倍,突破預定目標,以活存率25%計算,約可創造超過2,200萬元產值。
賴峰偉表示,縣府重視海洋生態,推出「海洋活化12箭」,除了放流沙蟹、海膽、水晶鳳凰螺、燕魚及鐘螺等種苗外,並積極辦理海洋棲地復育,未來主動與學校結合,擴大海洋生態課程教學,讓海洋保育觀念向下扎根。
水產種苗繁殖場長藍亞文指出,109年放流魚苗總計16萬1,794尾,蝦苗288萬5,505尾,放流種類包含枋頭、加志、燕魚、狗鯊、斑節蝦、沙蝦與狗蝦。放流大蛤、水晶鳳凰螺、九孔幼苗合計124萬2,911顆,相較去年放流75萬顆,今年放流數量提升4成。
藍亞文表示,經過不斷改良,提升育苗技術,初步實驗使用改良後蟹苗育苗管,每池蟹苗提升3成至5成育苗產量,同時利用放流輔具、適地及適地放流提升整體放流效益。
藍亞文說,農漁局委託澎科大及水產試驗所針對黃錫鯛、銀塔鐘螺、沙蟹、斑節蝦、水晶鳳凰螺調查研究放流成效,研究調查發現放流對海洋資源挹注有正面效益,族群平均密度有顯著提升,穩定漁民生計並增加收入。
Discovery發起全國6大潛水點同步淨灘 淨海
賴峰偉:讓世界看見澎湖守護海洋成效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澎湖縣長賴峰偉15日出席「Discovery 一件好事救海洋」大型淨灘淨海活動時表示,海廢垃圾是國際性的問題,縣府鼓勵全縣淨灘總動員,去年澎湖96個村里全數響應,動員1萬8000人次,總淨灘長度228公里,清除330噸海廢垃圾,澎湖淨灘行動成為台灣模範、世界標竿。
賴峰偉說,過去澎湖沙灘到處都是海漂垃圾,影響海岸景觀,去年動員澎湖鄉親、軍方展開160場淨灘,海底沉網預定3年清理18萬公尺,澎湖一點一滴清除與整頓,他相信全世界對抗海廢最認真就是澎湖縣,同時也邀請Discovery下次可以將主場移至澎湖,讓全世界共同見證澎湖守護海洋環境的成效。
「Discovery一件好事救海洋」活動15日同步串聯全台6大潛水景點,分別為澎湖、綠島、蘭嶼、小琉球、墾丁、東北角海域淨灘淨海活動連線,澎湖鄉親約1,800人共同響應,共同聚集PIDC澎湖國際潛水中心青灣海域,用行動力支持海洋資源永續,總共清除7噸海洋廢棄物。
台電有愛,環境有電
台電公司豐育資源放流象牙鳳螺65,000顆活動
〈記者吳素貞/澎湖報導〉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尖山電廠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於7月23日,在湖西鄉適當海域放流象牙鳳螺殼長1公分以上個體共計65,000顆。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尖山發電廠與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本年度合作進行的資源豐育與環境教育計畫,持續針對經濟性魚類與螺貝類等物種進行放流,本次放流物種是俗稱「鳳螺」的象牙鳳螺,為該海域原本就有分佈的原生物種,經濟價值高,之前(6月18日)本計劃己於該海域放流了37,000顆鳳螺,加上本次放流,預計在該海域附近放流達102,000顆幼螺。
象牙鳳螺喜棲息於沙泥底質,以底質有機物為食,是環境中的清道夫,過去廣泛分佈台灣西海岸,近年來因為過度捕撈與三丁基錫(船底漆防止生物附生)施用的關係,象牙鳳螺的產量愈來愈少。由於象牙鳳螺的經濟價值高,過去繁殖的種苗主要提供水產養殖業者進行商業生產,較少做為放流物種。今年配合湖西附近海域的環境,並希望能以放流方式補充野生族群數量,以增進象牙鳳螺扮演的生態功能角色。除了希望滿足地方漁業生產的需求外,亦能對該生態系統功能有所助益。在符合生態原則,系統性的思考方向上,持續推動放流與社區培力的工作。
本計劃後續將於湖西鄉海域或社區進行其他2個物種3場放流保育推廣活動、珊瑚和海藻各一處的棲地改善工作,以及27場次以上的環境教育與公民科學活動,希望能全面性的推動湖西鄉的保育工作,建立永續經營的生態社區模式。
台電有愛,環境有電
【向海致敬】物種豐育放流三棘鱟活動-5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尖山電廠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訂於109年7月1日16時,辦理「【向海致敬】台電公司豐育資源放流活動」,預計在湖西鄉適宜海域放流1~3齡三棘鱟共500尾。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尖山發電廠與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本年度合作進行的資源豐育與環境教育計畫,不僅針對經濟性魚類與螺貝類等物種進行放流,也計劃在適當的棲地環境,放流人工復育的三棘鱟。這是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針對三棘鱟進行復育12年來首次的幼苗放流活動,希望能夠透過適當棲地選擇輔以種苗放流來增加鱟的野生族群,豐富澎湖海域的生物多樣性。後續也會安排進行社區民眾、NGO和學生的公民科學培訓課程,推動以社區為主體的環境監測工作,希望能進一步的發展社區自主管理,讓社區民眾成為澎湖海洋資源的最重要守護者。
三棘鱟屬節肢動物門劍尾目,主要生長在沙泥底質的潮間帶環境。在地球上生存己超過4億年,出現的時間比恐龍更早,故有「活化石」之稱。由於鱟血中含有銅離子,可製成鱟試劑用來檢驗食物、藥品與疫苗是否有受到內毒素的污染,對人類的食藥安全相當的重要。由於無法人工合成,一公升的鱟血,價格可達四、五十萬台幣,是攸關人類生存的重要的生物資源。此外,三棘鱟也是環境的重要指標生物,過去澎湖泥沙底質的淺坪潮間帶常有機會觀察到鱟。但因為挖港築堤造成棲地破壞,以及海域環境干擾等人為影響,限縮了鱟在澎湖的生存棲地與族群分布。
本計劃後續將於湖西鄉海域進行其他3個物種4場放流保育推廣活動、並完成珊瑚和海藻各一處的棲地改善工作,以及27場次以上的環境教育與公民科學活動,希望能系統性推動湖西鄉的保育工作,建構真正具環境韌性的生態社區。
台電有愛,環境有電
【向海致敬】台電公司豐育資源放流活動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尖山電廠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於6月18日16時,在龍門漁港閉鎖陣地擴大辦理「【向海致敬】台電公司豐育資源放流活動」,在龍門附近海域放流點石鯛5000尾、條石鯛種苗15000尾和象牙鳳螺37000顆,台電董事長楊偉甫、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等貴賓都蒞臨現場、共襄盛舉。現場提早於15時亦針對今年計劃放流的四個物種和棲地復育的兩個物種,進行環境教育推廣活動。
本次放流的物種,包括點石鯛、條石鯛與象牙鳳螺,均為龍門海域原本就有分佈的原生物種,經濟價值高。條石鯛與點石鯛棲息於礁岩環境,因肉質鮮美、泳速快,磯釣界素有「夢幻之魚」之稱,其中點石鯛的部分是澎湖首次進行放流,該魚種對於冬季低溫以及夏季高溫的耐受性都有很好的表現。象牙鳳螺棲息於沙泥底質,過去廣泛分佈台灣西海岸,近年來因為過度捕撈與廣泛施用三丁基錫(船底漆防止生物附生)的關係,象牙鳳螺的產量愈來愈少。由於過去象牙鳳螺放流較少,今年配合湖西附近海域的環境,預計放流至少10萬顆。另外為了讓當地民眾可以瞭解本計劃物種豐育、棲地復育的目的,本次活動特別在現場安排環境教育推廣攤位,同時展示放流物種和棲地復育物種,並輔以手機顯微鏡的操作觀察,讓龍門國小的學生以及社區民眾可以更深刻的瞭解,資源復育的困難,以及資源保育的重要性。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尖山電廠自91年每年於澎湖海域放流約122萬尾魚苗,為強化放流模式,今年特別委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協助執行「109-110海洋豐育與環境教育紮根工作」計劃。本計劃以湖西鄉各社區為計劃施行範圍,並考慮各社區不同的生態條件進行海域資源復育或棲地改善的工作,也希望透過社區環境教育與公民科學的導入,讓社區除了利用海域之外,也能了解海域資源變動情形,並進一步建立合理利用與管理的觀念。
本計劃後續將於湖西鄉海域或社區進行其他3個物種5場放流保育推廣活動、珊瑚和海藻各一處的棲地改善工作,以及27場次以上的環境教育與公民科學活動,希望能全面性的推動湖西鄉的保育工作。
[您的一票決定愛的力量]
研華文教基金會暑期系列活動 敬邀出席傳遞愛!愛傳遞!
◎[楔。 子]海廢創生,邁向永續 海廢﹑淨灘﹑創生與永續:原來,不知不覺中我們已朝聯合國2030目標邁進!?
您聽過”SDGs”這個詞嗎?
您知道聯合國的17項永續發展目標嗎?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雖然臺灣不是聯合國成員,雖然您未必聽過聯合國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但您知道嗎?—原來,透過處理海廢﹑净灘﹑地方創生與永續,龍門村早就已經在朝聯合國2030年的多項永續發展目標邁進!?一起來聽聽我們是怎麽辦到的。
一起來看看我們是如何垃圾不分國界,永續不分你我。
讓我們一起來分享創意,向永不止息的海浪學習,讓我們一起將善念漂向聯合國,循環善意匯入全球,超越國際。
●第一場
時間:6/28(日)下午3:00-5:00
主題:龍門淨灘活動+呂國正老師分享:龍門村淨灘水彩創作心路歷程分享。
[Sakyadhita 國際佛教善女人協會 ]國立政治大學 張玉玲教授分享,題目:“UN SDGs: 永續發展,漂向聯合國”。
●第二場時間:7/4(六)3:00-5:00
黃喜玫 博士:
[染布 DIY創意設計體驗課程]
●第三場時間:7/5(日)3:00-5:00
呂華蕙 館長+黃喜玫博士+陳秉鏄榮譽理事長
主題:研究複合材質電纜+浮標+漂流木+貝殼+海廢共同創作
三場之地點:幸福 龍門產業創生行銷推廣中心
澎湖縣湖西鄉龍門村119-35號2樓
請洽:洪瑞達村長0933372892
歡迎有興趣的好朋友及鄉親們,大家一起來!
(完全免費)
研華文教基金會
澎湖縣產業創生經濟發展協會 敬邀
多點開花,欣欣向榮
離島海域多物種豐育放流系列活動-3
〈記者吳清池/澎湖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訂於109年6月9日、10日,在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海域放流約1500顆白棘三列海膽以及10000尾條石鯛,持續進行離島海洋資源物種豐育工作。
本年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針對多種澎湖在地生態功能物種及經濟物種進行種苗生產,期收「生態功能修復」及「棲地資源豐育」之效。目前已經完成培育可供放流的物種有條石鯛、斑石鯛、銀塔鐘螺、白棘三列海膽等。有別於以往因為交通運輸考量、或是配合舉辦放流活動所需,大多選在本島周邊海域進行,本年度特別選定虎井嶼、七美嶼以及南方四島進行多場系列放流工作,將於6月中旬之前視天候許可的狀況進行。
截至目前為止,該中心已於5/15日在菓葉村放流體長6公分條石鯛10000尾、5/28日於虎井嶼放流體長6公分條石鯛5000尾,6/2於虎井嶼及七美與放流逾20萬顆體長0.5~2公分的銀塔鐘螺。明日將再放流條石鯛10000尾以及白棘三列海膽約1500顆,放流過程將偕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東吉管理站同仁一同見證前往。
白棘三列海膽俗稱馬糞海膽,由於生殖腺美味可口,每年開放採捕季節一到,野外棲地成熟個體幾乎被捕捉殆盡。為了替海洋留存成熟個體進行自然交配增殖,有別於以往放流小體型個體,本年度將嘗試放流已達成熟體型(殼徑超過6公分)的個體,初步觀察比較兩者放流後的資源挹注效應,目前選定放流在東嶼坪海域,透過國家公園的管理機制,對於成熟個體進行保護,並與野生個體搭配,在即將到來的生殖季節立即投入種苗增產的行列。
條石鯛是澎湖週邊海域高單價的經濟性物種,也是磯釣客心目中的夢幻之魚,目前市價每公斤超過新台幣1200元。該中心在6月9日先在東嶼坪海域放流5000尾、體型6公分以上的條石鯛;6月10日則選定在東吉鋤頭嶼海域再行放流5000尾、同體型的個體。該中心今年度承接台電109-110海洋豐育與環境教育紮根工作,計畫當中規範交付數量多出來的部份,我們將其視為臺電為澎湖海域環境資源豐育付出的「滿溢紅利」,這樣的成果將陸續嘉惠澎湖各離島海域,在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警察隊巡守的協助下,看護祝福這些放流的幼苗,希望透過臺電-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水試所這樣的共好操作,很快地顯現資源豐育的成效。
2020世界海洋日-國立澎科大海洋資源調查成果發表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國立澎湖科技大學熱帶島嶼永續發展總研究中心」於六月八日世界海洋日當日發表海洋資源調查成果記者會,希望澎湖縣境內能夠禁止珊瑚礁魚類與抱卵母蟹的採捕與販賣,以達到海洋資源的保育。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熱帶島嶼永續發展總研究中心」特別針對澎湖境內珊瑚礁魚類與經濟性蟹類的捕撈與販售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市場上長期以來都有珊瑚礁魚類和抱卵母蟹大量捕撈與販售行為。由於色彩絢麗的珊瑚礁魚類對珊瑚礁生態系扮演著重要的平衡角色,在海洋遊憩活動方面,也是吸引遊客駐足的明星;而抱卵母蟹的捕撈,則會影響到螃蟹族群量的長期穩定。因此希望澎湖縣境內能夠禁止珊瑚礁魚類與抱卵母蟹的採補與販賣,以達到海洋資源的保育。
每年的六月八日是世界海洋日。該構想是加拿大國際海洋發展中心(ICOD)與海洋研究中心(OIC)於1992年聯合國環境發展研討會中所提出。2008年經聯合國大會決議,隔年起開始實施。海洋佔了地球超過70%的面積,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起源也是其賴以為生的依據,例如食物來源、資源開發、交通運輸甚或調節氣候等等。人類文明發展至今,對海洋的開發與破壞已經無以復加,使得海洋生態系統日益衰壞,環境變遷導致全球暖化、氣候異常、海水酸化、塑膠微粒及海洋廢棄物污染等,嚴重威脅所有生物的生存。聯合國希望在這一天喚起人類對海洋永續經營的重視與提出適當的積極作為。澎湖早期漁業資源豐富,但是由於漁具、漁法科技的進步以及缺乏適當的漁業資源管理,導致過漁現象日益嚴重,漁業資源不若過往。
2020年聯合國世界海洋日的主題是“永續海洋的新思維”(Innovation for a Sustainable Ocean),提議希望在2030年之前,全球的海洋能有30 %的面積規劃成完全保護區。身為一個進步的海島國家,台灣在各方面都致力於與世界接軌,我們的保育作為也需要能進一步提升。澎湖縣轄區的海洋面積約有2300平方公里,海岸線約327公里長。依照世界海洋日的願景,我們應該有690平方公里的面積是完全保護區,相當於兩倍大的澎湖南方四島海洋國家公園。澎科大期望與各界合作,努力促成海洋資源保育的目標,再創澎湖往日榮景。
多點開花,欣欣向榮
離島海域多物種豐育放流系列活動-2
6月2日虎井海域及七美海域各放流104500顆(共計209000顆)銀塔鐘螺種苗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於109年6月2日,在虎井海域及七美海域各放流104500顆(共計209000顆)銀塔鐘螺種苗,持續進行離島海洋資源物種豐育工作。
本年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針對多種澎湖在地生態功能物種及經濟物種進行種苗生產,期收「生態功能修復」及「棲地資源豐育」之效。目前已經完成培育可供放流的物種有條石鯛、斑石鯛、銀塔鐘螺、白棘三列海膽等。有別於以往因為交通運輸考量、或是配合舉辦放流活動所需,大多選在本島周邊海域進行,本年度特別選定虎井嶼、七美嶼以及南方四島進行多場系列放流工作,將於6月中旬之前視天候許可的狀況進行。
截至目前為止,該中心已於5/15日在菓葉村放流體長6公分條石鯛10000尾、5/28日於虎井嶼放流體長6公分條石鯛5000尾,明日將緊接著放流逾20萬顆體長0.5~2公分的銀塔鐘螺。銀塔鐘螺在海洋生態系統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化的齒舌會針對附著性藻類進行啃食,可有效地控制藻類過量生長。由於銀塔鐘螺也是美味地海鮮食材,遭逢漁捕的壓力高,今年本中心仍舊持續進行銀塔鐘螺種苗放流,搭配放流輔具三歧管的使用,提升銀塔鐘螺種苗存活率。
七美嶼選定放流的地點是在漁業資源保護區,近年來在當地志工自發性組織及結合科博館趙世民博士科學指導下,極力用心投入巡護及物種調查等工作,保育成效逐漸顯現。該棲地目前有野生銀塔鐘螺分佈,本中心將人工培育的銀塔鐘螺種苗放流在該原始棲地,希望能夠豐裕在地資源。
虎井嶼選定放流的地點在水仙宮右側礁岩區域,放流前先經由本中心進行水下調查,確認原生棲地已有銀塔鐘螺分佈,適合該物種生長。同時在虎井里長陳大川及當地志工投入保育巡護的協助下,同樣也企盼能夠呈現資源增裕果。
岸巡隊員挖溝注水成功救援領航鯨返回大海
【記者吳清池澎湖報導】海巡署金馬澎分署第七岸巡隊於30日10時30分許接獲通報,於尖山發電廠後方沙灘發現ㄧ隻活體保育類二級短肢領航鯨擱淺;由於體型相當巨大,緊急派遣鄰近尖山安檢所及線上巡邏組岸巡弟兄們火速趕往救援,並同步通報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及中華鯨豚協會等相關單位到場援處,以挖溝渠引海水造道方式,把握黃金時間努力引導領航鯨返回大海。
在陣陣大雨救援過程中,雖不斷迷航歷經折返,但岸巡隊員始終不放棄,繼續努力引導其航向,最後總算成功讓這隻今年首見的領航鯨回到海洋的懷抱。
岸巡隊指出,後續也會將「鯨豚救援紀錄處理單」上傳至「鯨豚救援通報群組」及「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救援組織網」。
據中華鯨豚協會巫小姐表示,判定該鯨豚為保育類二級短肢領航鯨,也是珍貴稀有的台灣保育類野生動物,目視判定長度達310公分。
由於這隻領航鯨體型相當龐大,現場過程由海巡人員及相關單位合力將鯨豚扶正,不斷以濕布覆蓋持續灑水保持濕潤,並緊急挖溝渠至鯨豚旁,試圖引海水造道,使其返回大海。
在返航途中,鯨豚折返3次,海巡同仁並不放棄,持續努力將鯨豚導向回正確的航向,過程中幾次大雨來襲,也不影響海巡同仁救援之決心,在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下,終於將鯨豚送回大海,讓現場參與救援的海巡隊員與相關單位都興奮的高聲歡呼。
海巡署表示:除查緝不法外,平日對於為民服務與各項海洋生態保育工作亦格外重視,呼籲漁民朋友不得獵捕,更請民眾愛惜海洋資源,共同為生態保育盡一份心力,以維護海洋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
【圖說:岸巡隊員挖溝注水成功救援領航鯨返回大海。】
多點開花,欣欣向榮
離島海域多物種豐育放流系列活動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於5月28日11時,在虎井海域放流5000尾條石鯛種苗,揭開離島多物種豐育序曲;虎井里長陳大川全程陪同參與,讓全體參加放流人員感到非常鼓舞。
本年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針對多種澎湖在地生態功能物種及經濟物種進行種苗生產,期收「生態功能修復」及「棲地資源豐育」之效。目前已經完成培育可供放流的物種有條石鯛、銀塔鐘螺、白棘三列海膽等。有別於以往因為交通運輸考量、或是配合舉辦放流活動所需,大多選在本島周邊海域進行,本年度特別選定虎井嶼、七美嶼以及南方四島進行多場系列放流工作,將於6月中旬之前視天候許可的狀況進行。
本年度受惠於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尖山電廠為了強化敦親睦鄰、社區服務品質與內容,今年特別委請該中心協助執行「109-110海洋豐育與環境教育紮根工作」計劃,已於日前(5月15日)在湖西鄉菓葉海域先行放流10000尾條石鯛。條石鯛是澎湖週邊海域高價的經濟性物種,為了能確保達成與台電計畫當中規範交付數量,本中心必須生產較多的種苗,這些多出來的部份,我們將其視為臺電為澎湖海域環境資源豐育付出的「滿溢紅利」,這樣的成果將在5月27日首先嘉惠虎井嶼,在虎井社區巡守的協助下,看護祝福這些即將放流的種苗,希望透過臺電-虎井社區-水試所這樣的共好操作,很快地顯現虎井社區資源豐育的成效。
白棘三列海膽的部份,該中心有別於以往放流小體型個體,本年度將嘗試放流超過1000顆已達成熟體型(殼徑超過6公分)的個體,目前初步選定放流在七美的漁業資源保護區,期待透過在地志工團體的妥善保護之下,這些成熟個體可以與野生個體搭配,立即投入種苗增產的行列,這樣的嚐試可已可已可以在今年度
銀塔鐘螺在海洋生態系統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化的齒舌會針對附著性藻類進行啃食,可有效地控制藻類過量生長。由於銀塔鐘螺也是美味地海鮮食材,遭逢漁捕的壓力高,今年本中心仍舊持續進行銀塔鐘螺種苗放流,搭配放流輔具三歧管的使用,提升銀塔鐘螺種苗存活率。
多點開花,欣欣向榮
離島海域多物種豐育放流系列活動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於5月27日11時,在虎井海域放流5000尾條石鯛種苗,揭開離島多物種豐育序曲。
本年度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針對多種澎湖在地生態功能物種及經濟物種進行種苗生產,期收「生態功能修復」及「棲地資源豐育」之效。目前已經完成培育可供放流的物種有條石鯛、銀塔鐘螺、白棘三列海膽等。有別於以往因為交通運輸考量、或是配合舉辦放流活動所需,大多選在本島周邊海域進行,本年度特別選定虎井嶼、七美嶼以及南方四島進行多場系列放流工作,將於6月中旬之前視天候許可的狀況進行。
本年度受惠於臺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尖山電廠為了強化敦親睦鄰、社區服務品質與內容,今年特別委請該中心協助執行「109-110海洋豐育與環境教育紮根工作」計劃,已於日前(5月15日)在湖西鄉菓葉海域先行放流10000尾條石鯛。條石鯛是澎湖週邊海域高價的經濟性物種,為了能確保達成與台電計畫當中規範交付數量,本中心必須生產較多的種苗,這些多出來的部份,我們將其視為臺電為澎湖海域環境資源豐育付出的「滿溢紅利」,這樣的成果將在5月27日首先嘉惠虎井嶼,在虎井社區巡守的協助下,看護祝福這些即將放流的種苗,希望透過臺電-虎井社區-水試所這樣的共好操作,很快地顯現虎井社區資源豐育的成效。
白棘三列海膽的部份,該中心有別於以往放流小體型個體,本年度將嘗試放流超過1000顆已達成熟體型(殼徑超過6公分)的個體,目前初步選定放流在七美的漁業資源保護區,期待透過在地志工團體的妥善保護之下,這些成熟個體可以與野生個體搭配,立即投入種苗增產的行列,這樣的嚐試可已可已可以在今年度
銀塔鐘螺在海洋生態系統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化的齒舌會針對附著性藻類進行啃食,可有效地控制藻類過量生長。由於銀塔鐘螺也是美味地海鮮食材,遭逢漁捕的壓力高,今年本中心仍舊持續進行銀塔鐘螺種苗放流,搭配放流輔具三歧管的使用,提升銀塔鐘螺種苗存活率。
台電有心 環境有能 菓葉海域條石鯛放流活動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尖山電廠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訂於109年5月15日15時,在菓葉海域放流條石鯛種苗。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尖山電廠為了強化敦親睦鄰、社區服務品質與內容,今年特別委請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協助執行「109-110海洋豐育與環境教育紮根工作」計劃。本計劃以湖西鄉各社區為計劃施行範圍,並考慮各社區不同的生態條件進行海域資源復育或棲地改善的工作,也希望透過社區環境教育與公民科學的導入,讓社區除了利用海域之外,也能了解海域資源變動情形,並進一步建立合理利用與管理的觀念。
第一場資源復育活動,規劃配合菓葉海域附近岩岸的生態特徵,與菓葉社區民眾放流一萬尾適合於岩岸棲息的條石鯛種苗,希望能增裕菓葉附近海域的漁業資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在進行條石鯛種苗繁殖養殖過程中,發現了一尾斑紋特殊的條石鯛,一側為心型,另一側為閃電型。似乎呼應了本計劃的宗旨,尖山電廠希望能為澎湖海域盡一份「心」意,而與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共同合作,為澎湖海域環境生態充「電」。我們將本著「台電有心,環境有能」的心意,持續邀請湖西鄉各社區參與,一起為我們的海洋的永續發展共同努力。
本計劃未來一年,我們預定於湖西鄉海域或社區進行4個物種8場放流保育推廣活動、珊瑚和海藻各一處的棲地改善工作,以及27場次以上的環境教育與公民科學活動,以更全面的角度推動湖西鄉的保育工作。
附件:條石鯛照片、海洋豐育與環境教育紮根工作—條石鯛放流活動流程表
海洋豐育與環境教育紮根工作—條石鯛放流活動流程表
時間:109年5月15日(五)15:00-17:00
放流地點:湖西鄉菓葉村海域
時間 |
工作項目 |
15:00-15:30 |
涼亭報到 |
15:30-15:35 |
台電長官致詞 |
15:35-15:40 |
鄉長致詞 |
15:40-15:45 |
中心主任致詞 |
15:45-16:00 |
放流環境教育 |
16:00-17:00 |
放流活動 |
17:00~ |
合影留念、領餐盒 |
防止澎湖特有種章魚滅絕 賴峰偉指示研議保護方案
〈記者吳清池/澎湖報導〉澎湖縣政府27日縣務會議討論澎湖特有種章魚復育、禁捕期保育成效。澎湖縣長賴峰偉表示,澎湖章魚為澎湖特殊物種,近年受到人為濫捕、棲地破壞因素,數量逐年稀少,他指示農漁局研議增加澎湖特有種章魚量的可行性方案,防止章魚滅絕,讓生態資源永續。
澎湖縣政府表示,縣府公告每年3月29日至4月12日為澎湖特有種章魚的禁漁期,但今年禁漁期結束後,漁民反映解禁後數量更少,不見章魚蹤跡,建議更改禁漁日期和調查減少原因。
農漁局表示,對於近年章魚資源量未能如預期逐漸復甦,農漁局與澎科大李孟芳教授合作,針對不同時期所採捕到的章魚進行解剖,評估產卵期是否有變化,發現禁漁期間雌性比例逐漸減少,顯示完成交配後即往深海裡游,所以此階段仍屬交配產卵高峰期,禁漁期的訂定仍屬適宜,惟可再拉長禁採期間,以增加保育強度。
農漁局說,禁漁期實施多年未見資源增加,另一個原因是章魚最主要食物為光手滑面蟹(俗稱大狗),因漁民競相捕抓,以致章魚食物來源不足、能量不夠,影響章魚資源增生,未來可考慮訂定光手滑面蟹禁捕期(每年2-5月),增加章魚食物來源。
農漁局表示,早年因「照海」活動盛行,加上颱風侵襲,破壞章魚棲息地,加上長年過度捕撈,繁衍能力低等因素,造成章魚量銳減,由於章魚產季短(僅約2個月)、產卵數少,為在交配期間減少人為干擾,禁漁期訂於每年清明節前後7日。
農漁局指出,禁漁期間為徹底遏止少數不肖漁友下海採捕「澎湖章魚」,農漁局與刑警隊及海岸巡防署查緝人員連續15日於夜間執勤巡守,針對每位「照海」漁友進行漁獲盤查攔檢,因查緝及宣導力度極高,近年皆無查獲違規盜採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