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呂水上/澎湖報導)澎湖縣政府農漁局昨天(11月16日)上午,在時裡沙灘挖掘今年9月6日及19日綠蠵龜上岸所產的卵窩。經統計9月6日所產的卵窩有84顆卵,孵化率為94%。9月19日所產的卵窩有152顆卵,孵化率為96%。孵化成績超過預期,另有5隻小海龜因身體虛弱送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救護。
今年時裡沙灘在9月初發現有海龜上來產卵,這已是連續2年都有海龜在此產卵。至10月底產卵季結束,共計有2頭海龜上來產卵,目前已紀錄到6窩。由於去年雖有1頭海龜上來產卵,但所產的7窩卵均非受精卵。因此對於今年的狀況均感到疑慮及不安,但經挖掘後成績超出預期,除少數未受精及被其他生物偷吃食外,多數小海龜均順利爬出游向大海。
對於今年有如此成績,縣府特別感謝時裡黃長榮先生,103年起黃先生就協助澎湖縣政府農漁局,監測時裡沙灘海龜的產卵狀況,今年亦獲縣長頒發感謝函,除再次感謝黃先生每日辛苦的巡視卵窩狀況外,也希望透過志工的投入,讓海龜族群能再次茁壯。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澎湖縣政府農漁局保育人員與湖西鄉青螺村村民40餘人,於10月25日同赴青螺國家重要濕地內將漂流物、雜木及堆積物等垃圾併清除,共同維護縣內國家級濕地之潔淨,對於村民齊力完成工作特感敬佩。
受蘇迪勒、杜鵑等颱風接續來襲,以及巨爵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澎湖縣政府農漁局視天侯狀況輕穩定些,邀集湖西鄉青螺村村長李順端及村民40餘人,於25日上午將濕地內之漂流物及堆積物等垃圾清除完畢。同時,因有大型漂流木等堆積,遂僱用吊車乙台,將漂流木一併清除。另將海洋垃圾及廢棄物等部份,併請湖西鄉公所清潔隊協助清運,回復原狀。
對於國家級重要濕地恢復原貌,政府單位人員協助青螺社區辦理濕地淨灘及環境整理,實現社區自主,共享環境之美,立下管理的典範,值得嘉許。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縣府26日上午在馬公市嵵裡沙灘野放綠蠵龜,在縣長陳光復、嵵裡國小、五德國小的小朋友,及在場所有鄉親的加油聲中,12隻綠蠵龜帶著眾人祝福游向大海,返回海洋懷抱。
這次野放12隻綠蠵龜,其中6隻是今年被漁民誤捕,送至海龜救傷中心收容,另外6隻小綠蠵龜,則是去年5月26日母龜在望安鄉土地公港產下,並在7月22日孵出,但由於體弱無法自力爬出,經研究人員挖出後,交由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悉心照料,至今體長已達30公分,體重逾2公斤,成長狀況非常良好。
看到現場有這麼多小朋友到場歡送綠蠵龜重返大海,陳光復表示欣慰,並指出,大海就像是撫育我們的母親一樣,不僅要重視自然生態,更要讓海洋保育的觀念向下扎根;縣府也預計從明年9月開始,正式將海洋保育教材列入國小3至6年級課程,這將是全國首度以海洋保育為小學教材的創舉,全民一起來努力,讓澎湖豐富的海洋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得以永續發展下去。
陳光復表示,今年在澎湖望安及嵵裡沙灘,發現各有2頭母龜上岸產卵,這是25年來首次確認玳瑁在澎湖產卵,令人振奮,也顯示縣府長期推動海龜保育有成,感謝所有辛苦付出的工作人員。
陳光復並指出,海龜自然孵化的存活率約千分之一,若經過約1年的人工飼養再野放,存活率可以提高到千分之三百。澎湖是海龜的故鄉,我們不但具備救傷能力,更試著提高存活率,期待人與海龜共舞的畫面不是夢想。
對於協助海龜復育的志工及鄉親,陳光復也表示謝意,尤其是黃長榮、陳長留及許清涼3位鄉親,及時通報縣府玳瑁上岸產卵,並自發性維護海岸清潔。陳光復特別頒發感謝函及精美禮品,謝謝他們為保育海龜所做的努力。
到場參與野放貴賓包括議員呂黃春金、陳慧玲、農漁局長陳高樑、望安鄉長許賢德、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林金榮、澎管處技正張良苗、楊曜立委服務處助理段湘玲等,陳光復感謝所有到場的貴賓、水試所及農漁局的工作人員,以及協助海龜復育的志工與鄉親,也期盼日後能有更多人投入海洋生態保護的行列,共同為生態永續盡份心力。
(記者吳淑貞/澎湖報導)澎管處望安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於昨(25)日上午9時,在保育中心前沙灘,辦理綠蠵龜野放活動,活動由在地望安鄉大家長許賢德鄉長、海龜保育主管機關-縣政府農漁局、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謝副處長文達,以及望安社區居民、國中小學生等近百位鄉親與嘉賓,共同歡送海龜重回大海的懷抱,「噗寶、小咪、希望,加油!」「噗寶、小咪、希望,再見!」,在學童及所有人一起為海龜加油的此起彼落加油聲下3隻海龜奮力游向寬廣的大海,場面溫馨感人。
望安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這次野放的3隻綠蠵龜是在去年7月22日於望安土地公港沙灘所發現的稚龜,發現時位於卵窩底部,無法自力爬出,部分被沙蟹攻擊,活動力較差,經海龜巡護人員挖掘送往農委會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收容照護,觀察其恢復情形良好後,於4月底移至小海龜的出生地--望安,在保育中心內的望安工作站恢復缸,持續觀察養護,3隻小海龜去年發現時其背甲長約5公分、體重約20公克,經半年期間的發育成長,目前背甲皆已長約30公分、體重達3公斤餘,健康情形強健良好,於10月中旬送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進行健檢,已達到野放的標準。
3隻海龜在望安保育中心養護的期間,保育中心為宣導海龜生態保育觀念,特辦理系列推廣活動,於5月辦理3隻海龜命名抽獎活動,經1個月公開徵求提名,抽出3隻海龜的命名分別為「噗寶」、「小咪」及「希望」,並在7月邀請各地民眾寄送小海龜慶生賀語,齊為小海龜辦理周歲生日慶生,祝福小海龜成長良好,通過健康檢查後,平安順利重回海洋懷抱,此次野放活動乃為最後一項活動,3隻小海龜已經順利健康長大,重回大海懷抱。
望安是綠蠵龜的故鄉,澎湖縣政府於民國84年1月17日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劃設公告劃設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六處,此次澎管處與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合作辦理海龜生態養護保育及宣導工作,未來仍將持續配合,以維護生態永續,推動生態觀光。
同日望安綠蠵龜觀光保育中心亦結合望安七美家庭福利服務中心辦理望安家庭骨牌創意秀活動,共有十組家庭報名參加,小朋友在參加海龜野放之後,接續回保育中心館內進行骨牌秀活動,整個館內熱鬧非凡,參加及觀賞的孩童鄉親們盡皆興高采烈,場面歡樂溫馨。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澎湖縣政府為復育本縣日益減少的沿岸漁業資源及照顧地區漁民,於10月12日至21日,在馬公市及白沙鄉海域放流九孔及銀塔鐘螺苗。
此次放流數量計達放流體長以上之九孔苗1萬粒、銀塔鐘螺苗84萬粒,預估成長1〜2年可達成熟體型。農漁局亦將陸續再進行其他魚、介、貝類繁養殖及放流,藉以增裕海洋資源量,提高漁民收入。
特別呼籲海洋資源的保護除了政府的努力外更需要民眾配合,體型太小的貝苗與魚苗請各位漁民、民眾高抬貴手不要捕捉。除了避免違反法令規定外,也為澎湖的海洋資源永續利用盡一份心力,讓放流的貝苗長成種貝在繁衍,讓資源有效補注。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海巡署南部地區巡防局第七二岸巡大隊橫礁安檢所接獲通報,於合界漁港海中垃圾疑似有隻海龜,立即前往處置,經農漁局人員研判已死亡多時無法辨別死因,由海巡同仁協助就地掩埋安置。
17日17時許,橫礁安檢所接獲民眾通報,由所長立即前往協處,在轄屬合界港區海中垃圾裡發現有隻海龜,經打撈上岸發現已無生命跡象,經農漁局承辦人員檢查後表示:該龜屬玳瑁品種,身長41公分、寬35公分,從身體嚴重腐爛研判已死亡多時,並指導現地實施掩埋處置,對此憾事深感惋惜。
第七二岸巡大隊表示:平常執行公務勤務外,對於為民服務以及各項海洋生態保育工作均格外重視,近期接獲幾次類案,民眾需多加重視海洋資源及生態保育工作,若有任何需援助之情事,皆可撥打118免費報案專線,海巡署24小時為您服務,各項服務及救助皆不收取任何費用及餽贈,秉持「廉能是政府的核心價值,本署堅持廉潔、拒絕貪腐」,若有發現貪瀆(或賄選)情事,請撥廉政檢舉專線0800-286-586,(或「反賄選專線0800-024-099」)。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為維護澎湖海域漁業資源永續,漁業署及農漁局海洋保育列車10月8日開至本縣馬公市觀音亭海域,於該日上午8時辦理「黑鯛魚苗放流、資源復育活動」。本次活動係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補助新臺幣52萬9000元辦理,放流之黑鯛魚苗平均體長約8公分,共放流約14萬餘尾,期明年春季豐富本縣內灣海域漁業資源,嘉惠漁民。
黑棘鯛,又稱黑鯛(台灣學術界使用),俗名烏格、黑格,成魚體長可達60公分以上。主要棲息在熱帶、溫帶沿岸,為雜食性底棲魚類,喜於沙泥底質水域棲息,有時會進入河口內灣。春季到初秋為其產卵期,性敏感多疑,警戒性強。
農漁局在此特別呼籲縣民,人類的行為,特別是在生態與環境破壞方面,已經嚴重地把我們置於危難之中,惟有珍惜自然、疼惜我們的土地,它自然就能養育我們,期政府民間齊努力再創往日豐漁景。
(記者呂水上/澎湖報導)澎湖群島共由90座大小島嶼組成,面積達128平方公里。因面積幅員遼闊,常傳有海龜活體擱淺、誤捕或海龜死亡而漂流沿岸事件。澎湖縣政府農漁局遂於本年10月24日(六)下午1時至6時在救國團澎湖青年活動中心401教室,舉辦「澎湖擱淺海龜救傷志工訓練營」。有意願進行保育類野生動物海龜之擱淺救傷志工訓練,俾憑強化澎湖地區海龜救傷之能力及通報模式者,員額限制40名,請踴躍報名參加。
澎湖縣群島為保育類野生動物綠蠵龜、玳瑁等海龜之產卵及出生地方。據103年海龜擱淺案件中,有15頭海龜擱淺案件,其中有5頭為活體或誤捕擱淺。為了能救治更多的擱淺海龜,澎湖縣政府農漁局為此辦理海龜救傷志工訓練營。講師包含了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程一駿教授、澎湖縣家畜疾病防治所郭仁政所長等專家學者,為大家講解課程包含了海龜擱淺救傷與保育、海漂垃圾的危機、澎湖海龜救傷現況、遇到擱淺海龜該怎麼辦和擱淺海龜辨識要領等,期能救援更多海龜及處理其擱淺的案件。以作為澎湖海龜保育的里程碑,也讓澎湖群島海域成為海龜的故鄉。
報名方式,網址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6HgS_I6uxboO1k_LQKzz5YMCSfujUukIUptipmEKe8c/viewform?usp=send_form或電洽;02-26422192
陳小姐,傳真:02-24628974。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本縣是為全台唯一海島縣,由90座島嶼組成。近年來,因本縣特殊的玄武岩地質景觀,國際地質專家建議爭取列為世界襲產或設置為國家地質公園,本縣於2012年正式列入世界最美麗海灣之一,又於2014年於本縣南方四島(含西嶼坪嶼、東嶼坪嶼、東吉嶼、西吉嶼等四島) 周邊海域成立全臺第9座國家公園-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近年來將觀光產業及海洋運動定為主要發展方向,因此本縣需更積極推廣海洋教育,藉以提升本縣居民對海洋資源之認知、運用及愛護,促進海洋之永續發展。
陳光復縣長上任後對於海洋資源的保育復育非常重視,除了推動生態保育來維護本縣的天然資產與觀光條件外,更希望生態保育的觀念與海洋教育內涵能夠深植我們澎湖囝仔的心中,並從小即身體力行。鑑於本縣針對本土、生態保育以及海洋相關議題,各單位或各校也都已編列許多的教材,因此,希望能夠整合所有資源並抓出主軸及重點,編寫出適合國小學生閱讀之教材,並納入國小課程中進行,強化學童海洋保育意識,並進一步培養學生從知海、親海、愛海到用海,且具有海洋不畏懼、勇於挑戰的精神。
教材之編輯經先前多次討論,業於本(104)年度7月16日召集本縣海洋教育之專家學者針對其課程之大綱及方向進行研討,最後以海洋保育、海洋經濟活動、海洋保護區、南方四島國家公園、食魚教育及海洋相關基本常識訂定為課程主軸,並於開學後召集現場有熱情之教師加入著手進行編輯,教材預計以一年的時間完成編輯,歡迎關心此議題的民眾,提供寶貴意見至e-mail信箱nicecarol@gmail.com,供教材編輯參考。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海龜保育傳捷報!由海洋大學程一駿教授領軍的研究團隊及縣府農漁局保育科,26日晚間於北寮村奎壁山旁沙灘上,發現玳瑁上岸產卵,寫下台灣本島、也是澎湖玳瑁產卵首次記錄。因逢颱風來襲,為確保龜卵安全,研究團隊暫時將卵窩人工移位,並進行後續監控。
根據程一駿的研究,上一次發現玳瑁產卵,是民國83年在南海東沙群島上,闊別23年,終於再有玳瑁上岸,相當彌足珍貴。農漁局表示,該局今年委託程一駿教授團隊進行研究調查,26日晚間7時26分在北寮村奎壁山旁沙灘上記錄到玳瑁上岸,隨後於8時30分產卵後即下海。
此次產卵期間約1.5小時,較綠蠵龜產卵時間2.5小時來的快上許多,分別挖了5個體洞,最後才產下146粒卵,其中2粒卵因受到珊瑚礁石的擠壓而破損。量此玳瑁背甲直線長為78公分,直線寬為60.5公分,卵窩深度為49公分。
因其產卵的卵窩位置非常靠近海邊,且又逢颱風來襲,研究團隊已進行卵窩人工移位,移至同沙灘較高的位置以利日後觀察,農漁局將派員進行監測,確實掌控20幾年來首見的玳瑁龜卵孵化情形,計畫將發現的成果作成記錄於調查報告中呈現,作為保育工作重要的里程碑,也呼籲漁民朋友能共同來保育,不論是混獲,或是作業中發現海龜,都能即時救護,讓澎湖群島海域成為海龜之鄉。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為維馬糞海膽資源永續,縣府公告每年5月16至9月15日開放准予採捕殼徑8公分以上之馬糞海膽,其餘時間一律禁止採捕、處理、販賣或持有馬糞海膽,違反者,依漁業法可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台幣15萬元以下罰金,請民眾確實遵守。時值禁捕期,農漁局呼籲請大家確實遵守,勿違法採捕,以免違法遭受處分。
水產資源具有再生性,而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海洋生物皆須有休養與繁衍期,方能使物種生生不息,因此,農漁局希望漁民朋友配合,遵守馬糞海膽禁漁期及最小漁獲體長之相關規定,一起為漁業資源保育及永續利用戮力。
(記者呂水上/澎湖報導)近日,有網友於網路反應,澎湖四週海域多被海底廢棄網具纏絡致使礁體老化、死亡,使得魚類無以棲息,且有繼續漁獲之情形,使海洋資源無法繼續繁衍、再生,縣政府針對前揭事項,特將歷年來從事清除海底廢網淨海之工作予以說明。
澎湖群島四面環海,特殊之珊瑚礁海洋生態系蘊孕了豐饒的海洋資源,但相對的水族棲地是極其脆弱的,一遭破壞即難以復原。水產生物係屬於再生資源,倘若棲地能適度保護,則可自然繁衍,但是棲地如未能多加保護,則再多的放流魚苗也無法對漁業資源量的增加有所助益,所以海洋水族棲地的保護即是「資源保育,永續利用」的關鍵所在。
本縣沿近海海底多為珊瑚礁、岩礁組成,珊瑚礁複雜、多樣之空間結構,孕育豐富的海洋生命,係大多數魚、蝦、貝類棲息、覓食的重要棲地,為保護棲地以維漁業資源永續,農漁局自89-103年以來,每年委託本地潛水人員進行清除本縣海域珊瑚礁區、人工魚礁區覆網之工作,並依漁民提供訊息於本縣北至目斗嶼,南至七美等海域迄今計清除之海底覆網16萬餘公尺,目的在活化海洋生態環境,讓漁業資源得以生生不息。清理過程中,均全程錄影以相機向大眾宣導覆網對海底生態所造成的影響,清除上岸之廢棄網具則俟機運至臺灣依環保相關法規規定予以銷毀。另為實際掌握覆網海域經緯度,以利潛水人員進行清除工作,明(105)年將編列預算先行調查現況,提高清除效能,以達活化海域生態環境目的。
農漁局提醒漁友從事網具漁撈作業時,應避免於礁岩區海域進行,並勿任意棄置損壞網具。因為,破損遭棄置或不當作業纏繞於海底的網具,覆蓋在岩礁或珊瑚礁或人工魚礁上,將會導致礁體老化、死亡,使得魚類無以棲息,且有繼續漁獲之情形,造成資源浪費。農漁局在此特別呼籲,讓我們共同為海洋生態.漁業資源保育及永續戮力。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海巡署南部地區巡防局第七二岸巡大隊鳥嶼安檢所實施岸際巡查時,發現一隻大海龜擱淺受困,經海巡人員即時搶援,平安送達岐頭水族館。
前(30)日2230時許,鳥嶼安檢所所長實施岸際巡查時,於岸際發現一隻大海龜擱淺受困,立即前往救援及通報,初步檢查該龜體長為100公分、寬80公分重達40公斤以上,身體所幸無明顯外傷,藉由適當容器及濕毛巾覆蓋避免其脫水,暫養於所內由值勤人員不定時觀察狀況,於昨(31)日07時,配合第一班交通船運送至岐頭水族館由生物組蘇先生處置照顧,亦經確認為保育類綠蠵龜。
第七二岸巡大隊大隊長表示:平常執行公務勤務外,對於為民服務以及各項海洋生態保育工作均格外重視,如有任何海洋事務需協助事項,均可透過「118」服務專線海巡機關提供各項服務及救助皆不收取任何費用及餽贈,秉持「廉能是政府的核心價值,該署堅持廉潔、拒絕貪腐」。
(記者傅珮玲/澎湖報導)縣府農漁保育人員與湖西鄉青螺村居民40餘人,於8月19日同赴青螺國家重要濕地內將漂流物、雜木及堆積物等垃圾併清除,共同維護該國家濕地之潔淨,對於村民齊力於一上午將工作完成,特別敬佩。
受蘇迪勒颱風來襲,將垃圾及雜物沖上岸致青螺國家重要濕地內到處髒亂一片狼藉,湖西鄉青螺村李順端村長邀集村民40餘人,於8/19日上午將濕地內之漂流物、雜木及堆積物等垃圾清除完畢回復原狀。對於國家級濕地恢復原貌,實現社區自主,政府協助,共享環境之美,立下管理的典範,值得嘉許。
(記者哈奇/澎湖報導)基於維護海洋資源及永續性,縣長陳光復3日下午邀集產、官、學等單位於縣府第一會議室召開漁業資源保育及農漁業政策座談,他在會中強調,海洋是澎湖的發展根本,綜合各界意見後,漁業法暫無修正必要,縣府將思考訂定轉型優惠辦法,請漁民朋友守法配合,期盼大家都能以身作則,愛護澎湖的寶貴資源。
由於澎湖的海洋資源維護牽涉層面廣泛,除了漁民的漁法是否符合規範、現行法令有無修正必要、執法單位尺度等,需彙集各界意見後找出共識,陳光復對此表示重視,特別指示農漁局召開專案會議。
座談會由陳光復親自主持,包括副縣長林皆興、農漁局長林澤民、漁業署漁政組組長施俊毅、中央研究院研究員鄭明修、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前主任蔡萬生、主任林金榮、縣政顧問郁國麟、白沙鄉代表會副主席吳良添、澎湖區漁會理事長歐英豐,以及農委會、澎湖縣農會、農改場、海管處、農民與漁民等代表,都到場與談,深入討論,充分交換意見。
討論議題包括現行漁業資源保育規定是否須檢討修正、放寬漁民從事潛水漁業、未來本縣農漁業發展推動方向等。
鄭明修表示,如中央主管機關無法修改漁業法令,可輔導漁民轉型從事休閒漁業,他建議應研擬相關配套措施或訂定轉型優惠辦法,讓漁業發展與生態保育共創雙贏局面。
針對每年6到9月開放捕撈的澎湖馬糞海膽,今年提早半個月開放,但5月16日第1天開放就傳出捕不到海膽馬糞一事,蔡萬生指出,保育是希望增加漁民收益,但目前漁民採捕時間及方式顯然無法達到管制採捕的立法期待,他建議,可邀集學者、漁民、餐廳及漁獲流通業者,廣開公聽會,匯集共識。
蔡萬生說,目前馬糞海膽、章魚等禁漁期規定,皆已是保育上的最小要求,且為保美麗家園永續,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實不能輕言廢止,也籲請漁民朋友多加體諒。
陳光復在廣泛溝通討論後表示,海洋保育觀念應從小培養,目前縣府正規劃將生態保育相關教材融入國小教育課程,使孩子從小就能了解海洋資源保育的重要性,讓環境保護的觀念向下扎根。至於現行漁業資源保育規定,經檢討後暫無修正必要。
而就放寬漁民經營潛水漁業的可行性,他說,可朝向休閒漁業發展,並訂定輔導轉型優惠辦法,以兼顧漁民生計與資源保育。在有關未來農漁業發展推動方向,就農牧發展、農村再生及漁業永續發展等計畫,中央主管機關均有編列經費補助,可擇定特定社區或區域,鼓勵農漁民朋友自主投入總體營造。
陳光復強調,作為一縣之長,他不能只依賴單方面資訊,漁民生計與海洋資源保育同等重要,但漁業資源日益枯竭是事實,保育工作刻不容緩,毒電炸等非法作業必須禁止,希望漁民朋友遵守規定,違規的結果就是接受處份。
他更希望漁民朋友深思,海洋資源有限,當大家都過度捕撈時,最後受傷害的是漁民自己,諸多海洋資源保育成功的國家,靠的就是居民自覺與自主管理,政府能夠訂定管理辦法執行,也得全民保育意識提升,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復育海洋、富裕你我,期盼在全民共同努力之下,讓澎湖海洋資源得以永續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