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緣相承華蓋先鋒 蔡春萍剛柔併進演出吸睛
〈記者許耀彬/澎湖報導〉手轉華蓋,輕踏步伐,蔡春萍剛柔併進,虎虎生風,為神轎引路,在廟會祭祀典禮科儀中,「踏涼傘」是本縣在地特有文化,涼傘對陣除了護衛神明,以避邪穢,也做為神明之間應對進退的禮儀,在鑾駕神轎回廟前,涼傘需先至廟口遙向廟內啟籤致意,隨後才入內安置,是海島最通俗,最精彩的傳統民俗技藝。
受限環境,早期海島居民多半從事漁業生活,面對變化無常的海域及自然環境影響,大多依靠神明寄託心靈,於是民間宗教開始蓬勃發展,目前縣轄內正式登錄宮廟數為189間,未登錄的約百餘間。蔡春萍說涼傘古稱「華蓋」,是古代帝王出巡時,為其遮陽之用,在宮廟齋醮神轎出巡時,位於轎前引路,代表該尊神明的先鋒,涼傘上繡有主神或宮廟名號,傘面彩繡八仙、寶塔或龍鳳等象徵吉祥圖案為頭飾,傘裙繫有兩條劍帶,下方則綴上流蘇,造型是一圓筒形,在神明出巡遶境時,由涼傘手邁步曳踏引領前進,不疾不徐的以逆時鐘方向不停的旋轉,象徵生生不息,家戶平安,遠望猶如一把傘,用來顯示轎上神明尊榮的地位,當神轎到達廟前,涼傘手就會開始踩步頂禮致意問候,主廟神祇代表就會出來接禮,此時涼傘手就開始展現功夫與技巧,腳踏七星,舞動靈傘,這是整場科儀祭典中的最精彩的重頭戲。
目前服務於本縣文化局展演藝術科的蔡春萍,馬公市東衛人,96年開始承辦推動踏涼傘計畫執行業務迄今,97年為配合「2008薪火相傳開創新局」縣府新春團拜活動,參與文化局員工踏涼傘表演,至此踏上涼傘手之路,從業餘新手到專業演出,長相秀麗,體態修長的她,舞踏涼傘特別靈動,投足踏步,英氣風發,威風凜凛,虎虎生風,巾幗不讓鬚眉,在涼傘陣中成為最受矚目的亮眼焦點。
蔡春萍說傳統踏涼傘是單獨由涼傘手表演,或主客2人表演,100年特別情商傳統藝術國寶級大師-踏涼傘保存者莊萬枝師傅訓團新創「涼傘陣」,融合傳統的涼傘步法和套路,讓涼傘手排列各種陣式,配合隊形變化與音樂節奏,讓舞台上氣勢更宏偉與澎湃,更有魅力與震撼力,透過創新技藝,發掘涼傘對澎湖傳統民俗的新意義,而這項表演並在101年時登錄列為澎湖縣民俗傳統技藝。
蔡春萍接著說踏涼傘學問很多,是民俗技藝傳統與文化的結合,時而柔軟,時而出力,剛柔併進,學了之後有練武強身感覺,至於踏涼傘的步法有掃、切、剁、金雞獨立、馬步、弓箭步、剪步、效步、蓮花步、啓籤等,練習時身體要正直挺立,盡量保持子午直線,如此舞出來的歩法才會好看吸睛,蔡春萍又說一般入廟拜廟之腳步通常視廟埕之大小而定,若廟埕小就以拜大小門或簡單三步頂禮,廟埕較寬廣就以七星或四門來拜廟,並無所謂踏七星步就比較尊貴,踏大小門或四門就比較不尊敬的說法,古禮宗廟科儀其實是很講究禮數的。
由於社會生活形態變遷與少子化的影響,傳統踏涼傘技藝缺乏傳承,文化局為保存本縣在地宮廟文化最精髓的傳統技藝,訂定「百年傳藝.涼傘風起」藝文特色發展計畫,多年來積極推動文化資產體驗教育,邀請縣轄各級學校與社區觀摩,以表演方式互相學習,讓孩子親炙藝師,增進彼此技藝與聯繫感情,增加大家對傳統民俗藝術之認識與傳承,讓民眾參與涼傘技藝培訓,向下扎根,本期涼傘研習班已正式開課,每週一、四晚上7時至9時於演藝廳前廣場練習,參加學員計有25人,世代傳承是文化資產維繫生命力的關鍵,人才養成則是文化資產保存的首要課題,希望透過宮廟民俗技藝傳承,拓展民眾多元藝術視野。
發表者 | 樹狀展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