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試所放流遠海梭子蟹苗15萬隻 增裕澎湖蟹類資源
〈記者吳清池/澎湖報導〉為增裕臺灣沿近海之漁業資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自104年起辦理「臺灣沿海藍色經濟成長推動計畫」,其中由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執行的「魚介貝類增養殖技術開發計畫」,從104年至106年止已放流80多萬隻稚蟹。為響應世界海洋日,農業委員會舉辦保育愛護海洋活動,將本(107)年已成功培育出遠海梭子蟹15萬隻,放流於澎湖縣嵵裡海域,富裕澎湖近海蟹類資源。
遠海梭子蟹之繁養殖技術過程中,蟹苗須經約30天之培育,各階段依序為:受精卵5天、眼幼蟲5期13天、大眼幼蟲5天、稚蟹7天,始可成長至第1-3期蟹苗。由於在人工飼養環境當下,蟳蟹類之幼蟹互相殘食情況嚴重,該所透過改進水質管理技術、調整餌料生物投飼方式、設置蟹苗附著網框,以及精準掌握著苗時間點,已可大幅降低因人工飼育環境密度過高所造成之残食狀況,並建立稚蟹量產模式。
依據農委會漁業署的漁業年報資料顯示,臺灣沿近海產之經濟性蟳蟹類每年總產量將近9,700公噸,總產值高達16.8億新台幣。高經濟價值與市場需求致使其遭受到極大的採捕壓力,野生族群數量下降。因此,為確保臺灣周邊海域蟳蟹類資源之永續利用,漁業署於2014年4月公告實施「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針對五種經濟性蟳蟹類(鏽斑蟳Charybdis feriatus、善泳蟳Charybdis natator、紅星梭子蟹Portunus sanguinolentus、遠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以及旭蟹Ranina ranina)之可捕獲體型及性成熟個體進行管制,以達到有效資源保護與管理之目的。再由該所進行人工繁殖蟹苗之放流補充,期能有效恢復野外族群數量,進而提升漁民的收益。
未來,該所與澎湖縣政府將持續合作研究,逐步建立種蟹篩選、幼蟹培育、中間育成、放流苗合適體型、放流模式、放流效益評估等相關技術與資料蒐集,俾利澎湖海域產蟳蟹類資源之永續管理及利用。
發表者 | 樹狀展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