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澎湖國際化專題系列報導
【澎湖為何爭取博弈業專輯系列之17(總計30篇)】
澎湖亟需國家級建設-沉船博物館
澎湖國際化推動聯盟總召集人暨
澎湖縣觀光發展研究會理事長 陳 猛
●前 言
據聯合報日前所報導「日本軍船最「難過」的關...外婆澎湖灣」一文中指出:學者臧振華認為澎湖最有條件發展「沉船博物館」。
該篇報導指出,澎湖海域沉船多,讓澎湖擁有豐厚的水下「國家寶藏」,臧振華認為,澎湖有條件發展「沉船博物館」,已建議文資局在澎北、澎南3處沉船遺址設博物館,進一步發展水下觀光。
國際上發展沉船博物館有不少成功案例,如瑞典VASA沉船博物館自1990年開館以來,吸引逾2000萬人次到館,其中8成是外國遊客。
從該篇報導可見「澎湖沉船博物館」未來規劃係屬國家級建設,本聯合國認為如果博弈公投一案旦通過,澎湖地方便可極力爭取。
●「澎湖沉船博物館」由已故立委陳癸淼率先提出
爭取興建「澎湖沉船博物館」,20年前由時任區域立委陳癸淼率先提出,之後由於中央苦無經費,便鮮少有人再去追蹤;如今學者臧振華再度認為澎湖最有條件發展「沉船博物館」,但是以中央目前財政困窘,當然很難有實現機會。
設置沉船博物館的構想早在20年前已故陳癸淼於立委任內提出後,並建請教育部能進行挖掘工作,因此15年前開始,教育部始委由中華民國海下技術協會、榮工處公司、工研院能資所及匯茂公司等四單位,合力開始進行挖掘工作,於是在當年即發現「將軍一號」古沉船,而連續三年不斷進行試掘後,終於在民國八十九年七月一日有所突破,未來如果能再繼續有所進展的話,澎湖地方民眾非常亟盼能擁有全國首座「沉船博物館」。
●從台東史前館思考「澎湖沉船博物館」亟待設立
雖然如此,由於筆者於2008年底曾陪同文化局博美組志工前往台東參觀國家級「台東史前館」後,再度興起推動動能,而在2009年到來之際曾再提出此一新思維。
由於澎湖地區長久以來百分之九十九的建設經費,必須仰仗中央補助,但因為目前中央財政面臨困窘,在自顧不暇下,澎湖地方將來只能尋求自食其力,然而要如何自立自強?地方政府及全體居民也需再加把勁,必須先有「觀光國際化的認識」;否則,老是保持現狀將失去發展先機。
以爭取設置沉船博物館為例,目前澎湖古沉船打撈工作已停辦近10年,讓澎湖地方人士感到十分惋惜,為此筆者特再度建請有關單位能排除萬難,能再編列經費於近年內繼續進行打撈,使這項可以永續利用的方案,能付諸早日實現,以帶動博物館之參觀人潮。
澎湖由於四面環海,位於海峽東南部,為台灣與大陸之咽喉,由於比台灣本島早開發四百年,先民開彊闢土的足跡,遍佈於群島各角落,因此在大陸-澎湖-台灣本島的航道上,從過去到現在,已有數百艘船隻沉沒在澎湖附近海域,於是在20年前陳癸淼擔任澎湖區域立委時,曾建請教育部能在澎湖興設一座國家級〔沉船博物館〕,以顯示澎湖地方之特色。
期間經過教育部鼎力相助,終於在民國八十四年間,由教育部相關單位,進行相關博物館打撈工作,而在打撈公司及地方潛水專家黃加進的配合努力下,終於在望安鄉將軍嶼海域,發現有一沉船,由主辦單位訂名為〔將軍一號〕,而歷經兩年的挖掘後,亦出土了不少陶罐及器皿,縣立文心中心曾在先前配合故宮國寶展品展出,頗受參觀者的好評。
但有關該項打撈工作,卻在10年前驟然停辦,使挖掘工作一直停頓下來,因此關心地方發展的人士為澎湖亟需成立一座〔沉船博物館〕,才能顯現澎湖地方的特色與延長遊程,為此曾經紛紛建請教育部等單位能持續挖掘沉船工作,使首座〔澎湖沉船博物館〕儘速呈現在國人的眼前。
筆者認為未來〔沉船博物館〕一旦設立,將可做為澎湖歷史的見證,並帶動觀光發展,屆時更可成立〔木船製作技藝班〕,聘請澎湖地方造船工藝匠師,作為技術指導、招收學徒,從事澎湖模型木船製作研習,並且將製作的木船展售,作為沉船博物館的收入;如此一來,全台首座〔沉船博物館〕屆時將頗具地方特色,除了可展示海底撈上來的沉船外,並可結合木船的製作,展示澎湖過去造船業發展的歷程與製作過程,從木的選擇,船身的設計、製作、維修,以及造船業的興盛及現況,結合地方產業發展的歷史,讓地方產業走向地方文化的永久保存,有鑑於此筆者特再度建請近年內有關單位能再積極爭取儘量排除萬難,繼續執行古沉船打撈工作。
然而有鑑於近些年來中央財政出現困窘,雖然地方有意爭取再繼續深入水下試掘;但筆者認為如果澎湖未來不走上國際化,同時觀光無法達到倍增目標時,中央將很困難為澎湖地區編列預算去執行該項政策。
為此,筆者特藉地方媒體一角籲請民眾能正視該項重大建設,加入推動爭取在澎湖設置觀光博弈業之行列,才能讓澎湖儘速邁向國際化;如此一來,使中央高層能因而更重視澎湖地方建設,屆時才可望達到多贏目標,俾使澎湖觀光產業更具多元化與朝多面向發展,這才是地方之福。
●澎湖未來宜效法台東擁有國家級的「台東史前館」
同屬偏遠的台東擁有國家級的「台東史前館」,以澎湖的特有資源與環境,更應該有國家級的「澎湖沉船博物館」;欲實現此一夢想,則可參考廣東陽江海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完成從圖紙到現實的跨越,陳列南宋沉船“南海一號”的博物館主體“水晶宮”的實際例子。
首先談到廣東為南宋沉船建新家,目的在保護、展示和收藏“南海一號”沉船船體和船上數萬件文物,廣東9年前著手為“南海一號”量身定做「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隨後於2006年元月開始動工。該博物館占地13萬平方米,投資人民幣1.5億元,是廣東省唯一由省政府投資在非中心城市建設的重點工程。
該博物館立面由五個大小不一、不規則的橢圓體連環相扣,整體如同起伏的波浪。
由於「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臨海而建,地理環境特殊,需防酸堿腐蝕,防風化,並有很強的耐紫外線和抗氧化性能。“南海一號”入住“水晶宮”後灌滿海水,該館建成後要保證百年不腐,其施工品質要求之高和施工技術難度之大,實為罕見。
隨後談到弧形鋼筋專門定製過程,係由廣州市第三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中標承建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據悉,因為工程曲面多,80%的鋼筋需製成弧形,且弧度不一,一些鋼筋的規格為直徑36毫米,一般房地產項目根本用不上,在陽江找不到這種鋼筋,施工方得從中國大陸韶關鋼鐵廠等廠家專門定製。投標清單顯示,工程預計需要3000噸鋼筋,而到完工為止,施工現場總共使用了鋼筋6000多噸。
許多參與過廣東省內外大專案建設的工程師反映,「廣東海上絲路博物館」的建設,是他們所罕見的複雜項目地質條件複雜、工種關聯度高、工期十分緊張。針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現場工序一直不斷優化調整。工種的配合影響了進度。尤其每逢高溫酷暑不利於施工,工地上每天約400輪番作業,晝夜施工,工程進展加快。
古沉船終於出水,「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當時籌建辦主任馮紹文表示,三號拱“水晶宮”完成後,即確保“南海一號”沉船出水後第一時間入館。此前博物館四號拱於2007年4月已完成封頂,一號、二號、五號拱則在同年8月封頂。
因為受天氣影響,於2006年7月底出水的“南海一號”古沉船直到同年8月中旬才“重見天日”。打撈“南海一號”的沉井於同年5月17日入水後,因為海上天氣很不穩定,風浪很大,打撈工作被迫數次中斷。6月5日,沉井下壓到淤泥以下10.5米左右的深度後,淤泥的摩擦力很大,導致下壓阻力增大,進展緩慢。
每年的7至9月是陽江的颱風高發期。中國交通部廣州打撈局負責整體打撈的副總指揮王仁義表示,完成穿底梁的工作後,打撈出水並不需要很長時間。期間選擇風平浪靜的3天,把“南海一號”打撈出水。
“南海一號”沉船裝載的珍貴古文物數量巨大,不少權威考古專家認為:該艘宋代沉船的文物價值難以估價,可以堪稱“水下兵馬俑”。
中國大陸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隊隊長張威說:“國家水下考古隊先後在‘南海一號’沉船的前期探摸文物中,發現有大量的古瓷器。保存之好,品質之高,前所未有。這些瓷器主要來自唐、宋時期四個窯系:景德鎮窯系的影青瓷、福建德化窯的即白瓷、福建建窯的黑釉瓷和浙江龍泉窯系的青瓷。在一艘沉船上同時出現江西、福建、浙江三個省區四個窯系的瓷器,實為罕見。除了瓷器外,還有為數眾多的朱砂、妝鏡、胭脂盒、石制觀音、鎏金龍紋手鐲、金腰帶、古銅錢等珍貴文物。”“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是中國大陸水下考古史上的最大發現。
●一旦博弈公投能過關澎湖沉船博物館將可望實現
從「台東史前館」的設立再到「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呈獻,讓澎湖鄉親思考「澎湖沉船博物館」亟待設立已刻不容緩,因為有了國家級的博物館,將可使澎湖的開發史更具有內涵,尤其一旦博弈特區公投能順利過關的話,澎湖將可望逐步邁向國際水準;在農曆新的一年到來前夕,筆者特以此新思維與全體澎湖鄉親共勉,因為惟有不斷進步,澎湖才能在時代進步洪流中屹立不搖。
發表者 | 樹狀展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