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倉觀光文化園區」將引領澎湖104年逐步邁向「國際化」
澎湖國際化推動聯盟總召集人陳猛
●前 言
自從澎湖縣政府王乾發縣府團隊於民國100年起推動「大倉觀光文化園區」設置開始,截至民國104年底即將完工啟用,前後計花上4年時間,終於可望顯現其成果;從此可見建設地方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如果沒有主政者堅強的毅力與耐力,將很難達成此目標;雖然王乾發縣長即將於12月25日卸任,但大倉社區未來仍會全力繼續支持新科縣長陳光復努力完成此項澎湖有史以來最大的地方建設。
此次大倉社區居民拿出他們最大的誠意與敬意,與王乾發縣府團隊努力充分配合,除了配合土地徵收及拆除原有納骨牆外,更在施工期間連續舉辦三項「捷足先登大倉觀光文化園區」社區活動,尤其在今(103)年12月1日又創辦了全國首屈一指的「捷足先登大倉觀光文化園區每天電子報」,透過無遠弗界的網路世界,向國內、外華人行銷此項澎湖利多訊息;目前更積極籌辦「捷足先登大倉觀光文化園區第1梯次解說訓練」,期使解說服務在地化,讓更多社區居民能真正受惠。
●大倉觀光文化園區之路 澎湖內海發展之路
數十年來澎湖人追逐一個內海發展之夢,但從沒真正捲起袖子撩起褲管剷下第一把土,大倉觀光文化園區的提出,是從夢想到理想的第一步。未來大倉不單是一個遊憩據點,它更是旋轉澎湖群島的新軸心,是白沙、西嶼觀光經濟復甦之鎖鑰,是澎湖歷史文化信仰與觀光推向國際舞台的關鍵窗口,更是澎湖旅遊發展未來數十年的活水,一個衰落島嶼的浴火重生典範。
大倉開發計畫是綜合文化、遊憩、文創、觀光度假等多元性發展計畫,也是澎湖第一個定點深度旅遊的示範島嶼模型,將注入媽祖信仰文化與澎湖史話時光走廊、屹立高級度假飯店、匯集零碳旅遊,以文創帶動大倉聚落蛻變。大倉將更是澎湖度假公園島嶼的濫觴,冷靜綜觀全局,理性權衡未來,這是澎湖內海藍色公路旅遊新思維與大商機。
縣府擬定大倉園區籌建計畫時,放在心頭最重要位置的是:縣民共榮新商機、新就業、新產業與新經濟及新觀光模式,這是大倉園區最終的使命。打造這個夢想,縣府傾力而出,更渴望集眾力而成,開發過程企求來自四海的每一股力量,更強而有力的經費物資後盾,因此特制訂澎湖縣政府接受捐贈大倉觀光文化園區開發建設經費致謝要點,感激各界大德慷慨解囊,共築澎湖未來之夢,王乾發縣長與全體縣府工作同仁將銘恩於心,澎湖鄉親同感萬慶。
●「大倉園區」闢建讓身為大倉原住民感到欣慰與喜悅
筆者長久以來致力於推動開發澎湖內海之珠「大倉島」,終於獲得有關單位具體回應;目前該島嶼已被劃設為「大倉媽祖神像園區」,對身為大倉原住民來說,可說是無比欣慰與喜悅;筆者在此特別代替村民,向所有為該案催生的各界表達12萬分敬意與謝意。
由於筆者在有生以來,從未將戶籍遷出該島嶼,在年輕時出外打拼了近50年,一直惦記著小時候生活在這座島嶼的點點滴滴,因此,在退伍後曾集資返鄉開發,使該島嶼目前才具有些許觀光島嶼雛型;可惜近些年來來澎遊客出現急遽銳減後,讓多數本土企業主逐漸心灰意冷,也無意且無能為力在澎湖再增加投資。
而為不讓該島嶼繼續蒙塵,近些年來筆者曾透過相關各種會議及媒體向有關當局反映;期間由於多數人根本不瞭解「澎湖內海開發計畫」之內涵,導致有如雞同鴨講一般,很難取得共識;然而筆者仍舊不死心,歷經了多年的努力,如今該計畫案終於獲得敗部復活的機會,內心也頗感欣慰無比。
筆者記得民國98年間當發現澎湖/【有一個島】敘述新台灣之子的故事影片,在台北巨蛋上演那一幕,讓筆者相當的感慨身為離島居民的痛楚;其實筆者算起來還算幸運,因為在人生旅途中碰過許許多多貴人相助,如今才能在媒體界與旅遊界佔一席之地,但是卻永遠忘不了在求學與創業階段所經歷之艱辛過程。
也因為遭受了許許多多的苦難之後,深深感到一個離島地方建設的重要性,如果離島無法大力建設,尤其像大倉這麼小的島嶼,等一百年後,可能已不適合人類再居住下去;有鑑於此,筆者畢其一生經歷,不但先讓自己能夠站立起來,而且更希望能夠推己及人,然而卻不知道其中成功機率有多高;只能憑藉著自己一筆之力,透過媒體的報導,期能獲得更多人的迴響。
就這樣一次再一次的呼籲,尤其攸關澎湖未來是否走向國際化的「澎湖內海開發計畫」,經過筆者再三呼籲後,如今終於獲得敗部復活的機會;目前該計畫案已成為澎湖新觀光十大建設之首位,而且獲得主政者加強重視;據了解,先前主政者也曾多次親自登島視察該園區工程;從此一跡象顯示澎湖內海將有機會亮起來,如果開發得當的話,很可能成為點亮澎湖的「夜明珠」。
此後主管單位必須做的事情,就是和村民多做溝通,最好能夠想出對全體村民最有利的辦法方案,以增進大家的信心與毅力;最好一切都能力求公平、公正、公開之原則,與全體原住民保持良好互動,讓他們知道什麼期程有那些事情可共同時參與?如此一來便可化阻力為助力。
●「大倉園區」將引領澎湖104年逐步邁向「國際化」
民國101年11月下旬,縣府為了大倉觀光文化園區開發計畫,當年王縣長特領軍前往大倉島上和村民進行了一場說明會,原本會議目地在於商議納骨塔遷建位置,以因應未來觀光文化園區開發石可能動用到原本之納骨塔現址。澎湖人向來重視祖先風水地理,以為可能是一場唇槍舌劍的爭論,然結局大出縣府意料之外,大倉村民不但沒有反對納骨塔遷移,更主動提出乾脆將祖先塔位遷移本島後寮、菜園或其他喪葬設施,以迎接大倉充滿希望的下個觀光世代。這樣的結局相當令縣府訝異與震撼,原本只期待村民同意納骨塔遷徙至比較不妨礙島嶼景觀的邊角之處縣府要五毛,村民大方給了一元,縣長王乾發在場深受感動,也更堅定了全案開發的立場。
開發計畫曝光後,沸沸揚揚地佔據輿論與網路社群版面,贊成和反對的聲浪都有;近日再因五合一選舉結果出爐後又成焦點。大倉島上偌大的港口,宣示著曾以為的繁榮,廟口三三兩兩的老人坐著了聊天,年輕人早已離開這座島嶼,老人守島等待被時光帶走的故事在大倉上演,小學也因人口流而廢校。大倉村民說,有人說大倉村民可以繼續捕魚,然澎湖內海漁業匱乏已久,有人說大倉該走生態旅遊,然澎湖內海生態條件放眼世界舞台真的有令人驚豔嗎?去過南方東吉等四島,會發現那裡才是澎湖的生態天堂,應該真正悍衛原始拒絕開發,外界因為觀光文化園區的計畫開始議論大倉之事,想想或許沒有該園區議題發酵,大倉島真的會被時間洪流吞噬了呢!誰替大倉未來想過?
●大倉村民挺觀光文化園區的意志超乎想像值得讚賞
大倉村民挺觀光文化園區的意志超乎想像,因為縣府告訴他們,園區不單只是一座全世界最高的媽祖神像而已,大倉園區的定位是澎湖內海旅遊樞紐,澎湖渡假島嶼的模型典範。這座道島嶼未來包括;媽祖神像為主的文化園區,這是目前外界最熟悉的部分,其實還有三大遊憩主軸;包括全澎第一座主題文創聚落的誕生,零碳水上運動休閒海域的催生,以及澎湖頂級島嶼渡假飯店的完成,這四大主題遊憩規劃將讓大倉變成足以定點玩上一天也不膩的遊憩島嶼。未來油電混合環保遊艇將航行於馬公、大倉、通樑與西嶼之間,啟動內海新航線的旅遊規劃也將創造西嶼意想不到的商機,租車、住宿與餐館都將因內海航線的啟動而在西嶼與白沙發展。大倉將是一個核心樞紐澎湖數十年沒變的本島旅遊路線與內海航線會產生新思維,這一切都是把大倉脫胎換骨的理由。村民深信,大倉觀光文化園區不是外界詮釋的一尊媽祖神像而已,宗教的澎湖、文創的澎湖、生態與零碳旅遊的澎湖、精神飯店的澎湖、島嶼公園化的澎湖,都將在大倉島上發光。
大倉聚落內房舍不算老舊,人口卻不達80人,多是新台灣之子與老人,漁業蕭條又觀光功能被邊緣化,這個島的年輕人要出路、小孩子需要一個不見得非得離鄉的理由,甚至漁民也想著是否可以有另外一口飯吃,生活是當下最真實的課題,只有生活在當地的人可以最真實感受到理想與現實的天秤如何衡量與妥協,這或許也是島上氣氛並不像外界議論紛紛的原因,反而感受到一股蓄勢待發與企盼中帶點不確定的正向氛圍,大倉或許還是適合走觀光,他們的優勢條件在哪?失去的條件跟存在的條件為何?或許大倉村民最是清楚,所以他們懂得妥協。
大倉園區計畫在大倉獲得掌聲,他們企望以後孩子可以在島上工作,這個島再不動一動的話就快消失在澎湖地圖上!大倉該怎麼動?可以有些什麼可能性?未來的好與壞?這樣或許都是需要更多專業人士與縣府群策力,定論不需要下得太早,但是眼下最真實的就是聽聽大倉村民的聲音,畢竟他們生活在這裡,過去、現在,更希望未來也是繼續留在大倉,所以一切從聆聽他們的聲音開始。
很多事情可以再思考、再討論與再規劃,但應先站在大倉村民的情感高度上看待大倉未來,如果大倉村民想建設與發展,要剝奪他們的機會?那就得用更大的機會去還給他們。
發表者 | 樹狀展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