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府舉辦聽海說什麼-海洋市集陳光復邀大家一起保護海洋



(記者李復源報導)澎湖縣政府在本月5日、6日於國際廣場舉辦聽海說什麼-海洋市集,透過活動推廣海洋保育及環境永續。澎湖縣長陳光復邀請民眾一起保護最美麗海灣澎湖。

 陳光復說,澎湖海洋資源豐富,是世界最美麗海灣,保護海洋以及環境永續,對澎湖來說相當重要。縣府將近年清除海底覆網,持續復育海洋資源,向下扎根海洋教育,也期待民眾共同愛護海洋,守護美麗家園。

 澎湖縣政府表示,活動現場有海洋兒童話劇、海洋電影放映及闖關集章等精彩活動,晚上並放映《阿凡達2-水之道》及《海獸之子》2部電影,電影內容以孕育人類生長的海洋為核心,蘊含豐富生態刻劃,歡迎民眾參與觀賞。

 856日活動另有免費體驗:蚵殼蠟燭及海玻璃彩繪,兩天皆有100個名額,分五梯次進行;闖關卡每日有500個名額,民眾至指定攤位完成互動問答,集滿章即可到服務臺抽精美小禮。體驗活動號碼牌及闖關卡皆為每日14:30於服務臺完成指定任務後可領取,發送完畢為止。

 

馬公港國際獅子會捐贈種苗培育經費

 

陳光復頒感謝狀肯定復育海洋資源

(記者吳清池/澎湖報導)澎湖縣馬公港國際獅子會攜手與澎湖縣政府合作復育海洋資源,捐贈新臺幣25萬元種苗繁殖經費,由水產種苗繁殖場培育10萬餘尾()種苗進行放流,澎湖縣長陳光復18日頒發感謝狀,由馬公港國際獅子會會長呂旺聰先生代表受贈,陳光復肯定馬公港國際獅子會善盡社會服務責任,以實際行動愛護澎湖海洋資源。

 陳光復表示,國際獅子會熱心社會公益服務,長期投入復育澎湖海洋資源,為生態、漁業資源保育及環境永續貢獻心力,他感謝馬公港國際獅子會捐贈種苗培育放流經費,讓澎湖海洋生態資源永續繁衍。

 水產種苗繁殖場表示,近年來因氣候變遷、過度捕撈及棲地破壞等因素,導致澎湖海洋資源逐漸枯竭,為促進澎湖漁業永續發展,澎湖縣馬公港國際獅子會捐贈新臺幣25萬元由水產種苗繁殖場執行「澎湖縣海洋漁業資源復育計畫 」。

 水產種苗繁殖場表示,此次馬公港國際獅子會捐贈種苗繁殖場新臺幣25萬元,總計培育三線磯鱸(黃雞魚)、布氏鯧鰺(紅杉)、遠海梭子蟹(沙蟹)、日本對蝦(斑節蝦)及水晶鳳凰螺(嬌仔螺)等各式澎湖在地種苗10萬餘尾(隻、粒),並於井垵、鎮海、橫礁及潭邊等海域進行放流。今年626於井垵漁港邀請五德國小師生約80名共同參與放流活動,透過魚苗放流及海洋教育宣導,灌輸學童保護海洋的觀念。
 

馬糞海膽海陸養殖成功  陳光復盼養殖取代捕撈

(記者李復源報導)澎湖馬糞海膽經種苗繁殖場數年的努力,終於完全人工養殖成功,澎湖縣長陳光復7/1日出席「馬糞海膽完全養殖成果發表會暨養殖水產品入菜推廣活動」時表示,未來將朝向開放馬糞海膽人工繁養殖技術,以有效解決市場供需問題,並活絡縣內水產養殖產業。

 陳光復指出,由於人為過度捕撈,馬糞海膽數量越來越少,他指示種苗場積極尋找復育方式。種苗場106年建立馬糞海膽量產技術,後來嘗試將野外種膽所生產的首批人工種苗培育為種膽,再運用這批種膽於109年順利培育成人工種苗,達成馬糞海膽完全養殖的任務。他期望未來透過人工養殖取代海域捕撈,全年穩定供應優質馬糞海膽。

 陳光復說,未來在人工養殖量產下,馬糞海膽放流也會持續進行,雙管齊下,增裕海洋資源。

 種苗場表示,馬糞海膽繁養殖技術日趨成熟,111年起輔導縣內6戶養殖業者進行試驗,成功以海上小型箱網及陸上魚塭等方式完全人工養殖。

 馬糞海膽於珊瑚礁及礁石區活動,以大型海藻為主食,能有效控制珊瑚礁區大型藻類繁生,是維繫珊瑚礁生態系健康的好幫手,過往每年僅開放2個月開放採捕。縣府現已預告修正「白棘三列海膽(馬糞海膽)漁業資源管理有關限制事宜」,往後將馬糞海膽正式納入澎湖縣養殖物種中,並在合法登記申報下,養殖馬糞海膽將不受海域捕撈禁止持有、處理販賣限制。

 7/1日活動當天除發表馬糞海膽完全養殖成果外,還邀現場嘉賓品嘗人工養殖海膽壽司料理,眾人皆表示,滑嫩口感、鮮甜味道完全不輸野生,且沒有腥味,未來人工量產後相信能符合觀光產業需求及社會期待。
 

遊客踩踏珊瑚礁及破壞潮間帶

 

陳光復與呂啟俊、張仁和、陳吉富同聲譴責

(記者陳猛/澎湖報導)台灣遊客赴七美旅遊任意踩踏珊瑚礁破壞海洋生態,澎湖縣長陳光復、七美鄉長呂啟俊、七美鄉議員張仁和、七美鄉代表會主席陳吉富同聲予以嚴厲譴責,陳光復強調,歡迎遊客來到最美麗海灣澎湖旅遊,但請尊重與愛護這座美麗的島嶼。

 陳光復説,觀光是澎湖重要的發展方向,澎湖在國旅的表現也非常亮眼,花火期間澎湖遊客人次已達到52萬人次,我們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來到澎湖,也都拿出滿滿的澎湖人情味接待大家,但絕對強烈譴責任何破壞澎湖環境、治安、海洋的行為,也呼籲來到澎湖的遊客,務必尊重與愛護這座美麗的島嶼。

 陳光復強調,近年隨著氣候變遷、過度採捕、溫室效應、海洋垃圾等多方影響,海洋資源逐漸匱乏,海洋生態也受到極大的傷害,為了海洋的復育,過去任內就開始投入大量的資源,要來執行這項重要的工作,保護復育都來不及了,居然還有人破壞大家長年在保護復育的海洋,接下來將責成相關局處研議管理辦法,避免破壞海洋、破壞潮間帶的情事一再發生。

 

馬糞海膽海陸養殖成功  陳光復盼養殖取代捕撈

(記者李復源報導)澎湖馬糞海膽經種苗繁殖場數年的努力,終於完全人工養殖成功,澎湖縣長陳光復1日出席「馬糞海膽完全養殖成果發表會暨養殖水產品入菜推廣活動」時表示,未來將朝向開放馬糞海膽人工繁養殖技術,以有效解決市場供需問題,並活絡縣內水產養殖產業。

 陳光復指出,由於人為過度捕撈,馬糞海膽數量越來越少,他指示種苗場積極尋找復育方式。種苗場106年建立馬糞海膽量產技術,後來嘗試將野外種膽所生產的首批人工種苗培育為種膽,再運用這批種膽於109年順利培育成人工種苗,達成馬糞海膽完全養殖的任務。他期望未來透過人工養殖取代海域捕撈,全年穩定供應優質馬糞海膽。

 陳光復說,未來在人工養殖量產下,馬糞海膽放流也會持續進行,雙管齊下,增裕海洋資源。

 種苗場表示,馬糞海膽繁養殖技術日趨成熟,111年起輔導縣內6戶養殖業者進行試驗,成功以海上小型箱網及陸上魚塭等方式完全人工養殖。

 馬糞海膽於珊瑚礁及礁石區活動,以大型海藻為主食,能有效控制珊瑚礁區大型藻類繁生,是維繫珊瑚礁生態系健康的好幫手,過往每年僅開放2個月開放採捕。縣府現已預告修正「白棘三列海膽(馬糞海膽)漁業資源管理有關限制事宜」,往後將馬糞海膽正式納入澎湖縣養殖物種中,並在合法登記申報下,養殖馬糞海膽將不受海域捕撈禁止持有、處理販賣限制。

 1日活動當天除發表馬糞海膽完全養殖成果外,還邀現場嘉賓品嘗人工養殖海膽壽司料理,眾人皆表示,滑嫩口感、鮮甜味道完全不輸野生,且沒有腥味,未來人工量產後相信能符合觀光產業需求及社會期待。
 

喜報佳音  今年有海龜上望安島產卵囉

 

(記者李復源報導)農漁局於628接獲派駐於「澎湖縣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之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的專業團隊回報,發現已有2隻母龜上岸產下2個卵窩,其中一隻產卵紀錄可追溯至1995年,是相當年長的海龜媽媽,也顯示該局對此沙灘的維護有相當成效,並已請專業團隊進行調查維護,持續追蹤這些卵窩孵化情形,後續將針對體弱、未能順利脫殼而出的海龜寶寶進行專業救護,期能讓小海龜們都可以順利迎向大海。

 

農漁局表示,澎湖縣望安鄉是綠蠵龜重要繁殖棲地,每年5月至10月為其繁殖季,晚上8時至隔日清晨5時為保護區管制時間,請民眾切勿擅闖干擾,以免觸犯野生動物保育法相關規定,違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臺幣六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罰金。

 

農漁局非常感謝海洋保育署、水產試驗所等單位及民眾對於海龜保育的付出與努力,讓海龜能夠洄游至望安產卵,為其族群復育奠立基礎,使海龜能駐點澎湖,傳遞海龜保育的薪火。

 

 

重光海草床復育活動-打造海洋生物一個家

(記者吳素貞/澎湖報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於66下午15時,於重光活動中心辦理「海草復育-打造海洋生物一個家」活動。 

 

 為改善與營造已劣化的海洋生物棲地,該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以「根狀莖法」進行海草復育,並開發可回收的U型環強化移植海草的固定,使台灣海草復育技術跨出成功的第一步。根據該中心調查研究指出,近年澎湖的海草床受氣候變遷、航道開挖與疏浚、海岸線水泥化及漁業活成海草床流失。導致供給海洋生物的食物來源匱乏或躲棲空間的喪失,進而衝擊到沿岸漁業資源之結構與降低海洋生物多樣性。以所開發的「根狀莖法」在通梁具沙質地的淺坪海域進行海草復育,初移植海草的面積為60平方公尺,經9年後已擴張近38倍,面積達2,300平方公尺。長年觀察所復育的海草床不僅有大量的魚苗和許多螺、貝類棲息其間,近年更成為人工培育沙蟹苗的放流重要海域除此之外,海草床具有高生產力、儲碳效能高、攔截外源性碳源及吸碳成本低,未來在政府的「淨零排放」政策的推行下,將扮演重要「碳匯」的角色。

 

 位於澎湖內海「重光海草復育示範區」,原為大面積的海草床,並有大量的槍蝦棲息其間,是以前釣客最受青睞的釣餌,而有「蝦埕」之稱。後因受鄰近的養豬場廢水汙染後,加上退潮後許多民眾以耙具採集貝類,造成海草床大量流失,使槍蝦族群量也隨之驟降。有鑒於此,重光陳天成里長為恢復這片天然的海草床,邀請澎湖縣農漁局與該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會勘,希望能在恢復這片海草床。

 

 緣此,該中心自104年開始進行海草試種,並於106年有計畫性的移植50平方公尺的海草,目前所移植的海草面積已擴張至412平方公尺。澎湖縣政府也於去(111)年將此海域公告為「重光海草復育示範區」,禁止在海草床上因使用耙具採貝而破壞海草床,也是台灣首次為保護海草所進行的行政公告。本次活動係執行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所委託之計畫,除與社區民眾面對面說明海草生態之重要性,還特別邀請社區民眾共同至「重光海草復育示範區」參與海草復育,為海洋生物打造一個家藉以提升社會大眾海洋保育意識及更了解海草床生態與漁業資源之關聯性。

 

 

澎湖珊瑚復育區有喜  首度紀錄到集體產卵現象

(記者吳素貞/澎湖報導)澎湖縣水產種苗繁殖場於鎖港杭灣海域打造的「珊瑚海洋花園」,在515夜間產下許多的粉紅珊瑚卵,猶如繁星點點,見證珊瑚復育有成。

 農漁局表示,澎湖的珊瑚生態多樣性高,且孕育豐富的海洋資源,但近年因氣候變遷及人為因素,珊瑚資源量急遽下降,爰此,澎縣府積極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爭取補助,由本縣水產種苗繁殖場致力於珊瑚礁棲地復育,在多年努力下,已在鎖港杭灣海域成功打造「珊瑚海洋花園」,復育區裡的珊瑚更於515夜間,由當地與縣府合作之潛水業者首度紀錄到集體產卵,如夜空下的點點繁星,見證人工復育之珊瑚礁已有孕育下一代的能力。

 種苗繁殖場表示,自2016年起執行杭灣及本縣各海域的海洋復育工程,研發珊瑚人工復育技術,採用剪取珊瑚分枝之無性生殖方式培育珊瑚幼株,並以人工移植礁將珊瑚株植入適當海域,目前鎖港杭灣「珊瑚海洋花園」搭配海底郵筒等多樣化水域活動,讓許多遊客慕名而來,並導入生態旅遊,兼顧漁業及觀光發展,活絡本縣海洋產業。

 種苗場近年特與在地業者簽署合作書,推廣友善環境潛水,將潛水課程結合珊瑚復育,並導入公民科學家概念,讓熱愛海洋的民眾除了習得潛水技巧外,更成為海洋付出、負責任的潛水員。

 本次珍貴的珊瑚產卵影像即是由「珊瑚花藝師聯盟業者」-「海洋途徑潛水」所拍攝,平常由業者自發性維護海域環境,並提供生態影像資料,公私協力來活化本縣海洋。
 

 

觀音山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4/24日上午10:00假南海遊客服務中心辦理

 

保育放流與環境教育推廣工作合作簽署暨放流活動

(記者陳猛/澎湖報導)社團法人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以下簡稱佛教會)與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澎湖海洋中心) 4/24日上午10:00在南海遊客服務中心辦理保育放流合作計畫簽署儀式,由佛教會住持 龍德嚴淨仁波切和澎湖中心謝恆毅主任共同簽署,澎縣府參議陳晶卉、環保局長陳高梁暨陳毓仁議員,共同到場見證;並於完成儀式之後,在青灣禁漁區共同放流銀塔鐘螺稚螺約110,000顆和白棘三列海膽約5,000顆,希望整合宗教信仰力量及海洋生態研究成果,實踐眾生平等、環境永續目標。

 

澎湖中心謝恆毅主任在致詞中表示:戒殺放生為佛教慈悲與眾生平等之教義展現,但之前因宗教放生活動對生物和生態環境的瞭解不足,造成生態環境不良影響,進而形成社會大眾對宗教放生負面的刻板印象。為讓宗教放生能真切實踐教義,避免放生即放死的結果,進而達到保護生命與生態的積極目的。佛教會與澎湖中心本年度共同合作,希望整合觀音山信眾的力量和海洋生態及養殖培育種苗技術成果,透過正確物種的選擇、規劃適當的放流方式、時間和地點,讓宗教放生活動,更能符合放生護生的精神。今年並將規劃環境教育課讓信眾和民眾對保育放流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與認知,提昇民眾的保育意識,推廣正確的生態保育作為。

 

4/24日簽署儀式完成後,由 龍德上師率信眾為放流的種苗修法加持後,前往馬公巿青灣禁漁區分別以三歧管放流110,000顆銀塔鐘螺稚貝和潛水方式放流5,000顆白棘三列海膽。銀塔鐘螺和白棘三列海膽是珊瑚礁區的草食性物種,對於控制珊瑚生態系中藻類的生長有著重要的功能角色。

 

澎縣府參議陳晶卉表示:青灣禁漁區則是鄰近馬公巿的保護區,是澎湖內海重要的珊瑚生態棲地,也是各類海洋生物重要的棲息地。本次放流活動選在青灣禁漁區放流,希望可以藉由適當的保護機制下,進行珊瑚礁區重要功能群物種的放流,提高放流種苗的存活率,來豐富澎湖海洋生態,促進內海生態的健康。

 

 

觀音山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

 

4/24日上午10:00假南海遊客服務中心辦理

 

保育放流與環境教育推廣工作合作簽署暨放流活動

(記者陳猛/澎湖報導)社團法人中華大悲法藏佛教會(以下簡稱佛教會)與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澎湖海洋中心) 4/24日上午10:00在南海遊客服務中心辦理保育放流合作計畫簽署儀式,由佛教會住持 龍德嚴淨仁波切和澎湖中心謝恆毅主任共同簽署,並於完成儀式之後,在青灣禁漁區共同放流銀塔鐘螺稚螺約110,000顆和白棘三列海膽約5,000顆,希望整合宗教信仰力量及海洋生態研究成果,實踐眾生平等、環境永續目標。

 

戒殺放生為佛教慈悲與眾生平等之教義展現,但之前因宗教放生活動對生物和生態環境的瞭解不足,造成生態環境不良影響,進而形成社會大眾對宗教放生負面的刻板印象。為讓宗教放生能真切實踐教義,避免放生即放死的結果,進而達到保護生命與生態的積極目的。佛教會與澎湖中心本年度共同合作,希望整合觀音山信眾的力量和海洋生態及養殖培育種苗技術成果,透過正確物種的選擇、規劃適當的放流方式、時間和地點,讓宗教放生活動,更能符合放生護生的精神。今年並將規劃環境教育課讓信眾和民眾對保育放流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與認知,提昇民眾的保育意識,推廣正確的生態保育作為。

 

4/24日簽署儀式完成後,將由 龍德上師率信眾為放流的種苗修法加持後,前往馬公巿青灣禁漁區分別以三歧管放流110,000顆銀塔鐘螺稚貝和潛水方式放流5,000顆白棘三列海膽。銀塔鐘螺和白棘三列海膽是珊瑚礁區的草食性物種,對於控制珊瑚生態系中藻類的生長有著重要的功能角色。青灣禁漁區則是鄰近馬公巿的保護區,是澎湖內海重要的珊瑚生態棲地,也是各類海洋生物重要的棲息地。本次放流活動選在青灣禁漁區放流,希望可以藉由適當的保護機制下,進行珊瑚礁區重要功能群物種的放流,提高放流種苗的存活率,來豐富澎湖海洋生態,促進內海生態的健康。

 

水試所澎湖中心於冬季成功培育沙蟹苗

在地社區接力守護 共同增裕海洋資源

 

成功培育出10萬尾遠海梭子蟹(俗稱沙蟹)蟹苗,46

潭邊社區及重光海草復育區進行蟹苗放流,增裕周邊海域海洋

生態資源。

(記者吳素貞/澎湖報導)沙蟹蟹苗培育技術大突破!在乍暖還寒的冬末春初時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克服水溫低盪及餌料生物培育不易之限制,成功培育出10萬尾遠海梭子蟹(俗稱沙蟹)蟹苗,46在潭邊社區及重光海草復育區進行蟹苗放流,增裕周邊海域海洋生態資源。

 

遠海梭子蟹因個體大、肉量多且風味鮮甜,深受民眾喜愛,又因經濟價值高,漁法簡易,作業成本低,成為澎湖沿近海主要漁獲對象之一,然而近年來遠海梭子蟹因漁獲壓力大資源量亦明顯衰退。該中心連續幾年在澎湖海域已放流數十萬隻遠海梭子蟹稚蟹,配合棲地營造及棲地改善等作為,積極復育澎湖海域遠海梭子蟹資源。

 

根據漁業署委託國立海洋大學進行「種苗放流效益評估」研究結果指出,物種放流後至少有40%比例存活於海洋中與野生物種共同生活,顯示物種放流確實有助於資源復育,穩定漁民收益效果。該中心實際於大倉北及青灣曾進行放流的海域進行調查,遠海梭子蟹族群量較往年確有顯著增加,呈現種苗放流之正面成效。去年該中心與台電公司尖山電廠合作,在潭邊社區放流水晶鳳凰螺,在地民眾反應資源增長效果佳,希望該中心再接再厲,接續在潭邊海域放流沙蟹苗,以豐富當地之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

 

另外,這次也同步在重光海草復育區放流沙蟹苗。海洋海草床提供海洋生物隱蔽及覓食,是非常重要的魚蝦蟹苗等幼生重要的棲地環境,但從長期的觀察記錄,澎湖海草床已有明顯萎縮的現象,亟待復育。澎湖中心近年在重光海域進行海草復育,以人工方式移移植復育的海草植株已擴展至100平方公尺以上。生長茂密的海草葉片能夠讓蟹苗躲藏其中,海草床中豐富的有機碎屑以及附生藻類孕育了許多小型生物,可提供稚蟹的食物來源,海草床儼然已成為遠海梭子蟹稚蟹的中途之家,能讓蟹苗有機會長大而能順利入添到周遭沿岸淺海域。

 

該中心在既已建立之沙蟹繁養殖及育苗的技術基礎下,這次更突破冬季低水溫限制,以精準的水、底質管理及餌料投餵,成功在3~4月培育出稚蟹,朝全年量產蟹苗的目標更邁前一大步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時節所放流的蟹苗,在海中生活半年後逐漸發育為成熟種蟹,正好配合「沿近海漁船捕撈蟳蟹類漁獲管制措施」於每年811231不得採捕抱卵母蟹的規定,恰可讓這批蟹苗得以順利長成以至孕卵產生後代,讓海洋生態生生不息。

 

 

全台首座結合海洋復育及環教場所

 

澎湖海洋保育教育中心種苗場揭牌成立

(記者吳素貞/澎湖報導)全台首座結合海洋生態復育及環境教育推廣場域的「澎湖海洋保育教育中心」,22日上午在種苗繁殖場開幕啟用,澎湖縣長陳光復、澎湖縣議會議長劉陳昭玲、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海洋保育署副署長吳龍靜共同剪綵,開啟澎湖海洋生態保育及環境教育新篇章。

 陳光復表示,縣府去年放流880萬餘尾魚、貝、沙蟹等種苗,也植栽3,800株珊瑚,除了推動海洋生態復育工作,充實海洋資源,更要讓海洋保育的觀念向下扎根,傳承保護海洋生物觀念,期盼海洋保育教育中心發揮最大功能,讓生態資源永續發展。

 劉陳昭玲表示,澎湖以漁立縣,以海為田,海洋是澎湖的母親,孕育所有的澎湖子民,因此海洋保育觀念必須深植人心,讓澎湖海洋生態一天比一天更好,期許中央、地方合作為澎湖海洋生態保護共同努力。

 管碧玲表示,澎湖是全國第2座海洋保育中心,過去澎湖在珊瑚復育、海龜、鯨豚救護、海鳥棲地保育成效卓著,海委會、澎湖縣政府種苗繁殖場共同合作,採用最新沉浸式科技,讓民眾身歷其境體驗海洋保育過程,期盼與縣府在生態保育、漁業永續及在地創生有更多合作。

 澎湖海洋保育教育中心以各類海水魚介貝類、珊瑚礁及藻類復育及海洋保育教育推廣場域,縣府爭取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經費補助,以剪紙藝術為基底,以綠蠵龜、瓶鼻海豚及硨磲貝等指標性保育物種主題,另以水產種苗繁殖場培育之物種做為插圖,增設入口意象一座來呈現中央與地方政府聯手之保育成果。

 此外,結合時下最新的沉浸式體驗技術呈現澎湖珊瑚礁棲地復育及海底覆網清除的成果,設置海洋劇場播放沉浸體驗影片,讓觀看者身臨其境,推廣海洋教育正確知識觀念,另設置各式燈箱及展示櫃展示海洋所面臨的問題及珊瑚礁及大型海藻培育成果。

 澎湖縣政府為保育澎湖海洋生態,訂有相關保育規範,為使遊客來澎湖旅遊,第一手掌握相關規定,以實體或圖像來呈現相關保育措施,歡迎來澎湖旅遊之民眾先造訪澎湖海洋保育教育中心。 

 

海洋碳匯救地球  陳光復樂見澎湖成立海洋藍碳示範區

(記者吳素貞/澎湖報導)中山大學國際金融研究學院長董瑞斌、海洋科學院長洪慶章等一行,26日下午前往澎湖縣政府,簡報「海洋藍碳策略」,澎湖縣長陳光復表示,澎湖海域適合發展海洋藍碳,增進海洋吸碳能力,減緩氣候變遷,他樂見海洋藍碳示範園區成立。

 洪慶章表示,海洋、陸地(含森林)及大氣是地球系統中三個主要活躍的碳庫,各佔碳儲量的93%5%2%。澎湖的海域、水質非常適合養殖有潛力的大型海藻來固碳及推廣藍碳。

 洪慶章指出,藻類的固碳可吸收澎湖內海過多的營養鹽,未來建立海洋藍碳示範園區,更可為澎湖帶進產業及觀光收入。

 陳光復說,對於藍碳示範區的開發,他樂見其成,期盼藉由大型海藻的養殖來固碳,未來更可利用碳權交易增加縣庫收入,有助澎湖經濟、財政、社福推展,兼顧愛護地球及漁民經濟收益。

 全球二氧化碳過量,導致氣候暖化,中山大學此行拜會縣府,主要與相關單位研商找出有潛力的固碳藻類、與縣府合作開發藍碳示範區、建立大型藻固碳的方法學及模組化。
 

龍門裡正角海域放流銀塔鐘螺約26千顆

 

(記者吳清池/澎湖報導)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尖山發電廠(以下簡稱尖山發電廠)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澎湖中心)合作於1111117日上午,在龍門裡正角附近海域,以三歧管放流體長0.5公分以上的稚螺,約26千顆,0.5公分以下的稚螺約13千顆,合計約39千顆銀塔鐘螺稚螺,豐裕當地海域資源。

 

澎湖中心表示:此次放流物種銀塔鐘螺(Tectus pyramis)是澎湖潮間帶和亞潮帶常見的中大型螺類,俗稱「鐘螺」,極富食用價值,以附著於礁岩表面的微細藻類為食,是重要的藻食性物種,其貝殼殼厚且珍珠層發達,過去曾用來製作鈕扣,但有捕撈過度的現象。本次放流地點龍門村裡正角附近海域根據之前的訪談調查,當地過去有豐富的銀塔鐘螺族群,但近年來數量日漸稀少。因此我們希望藉由本次放流,可以補充當地的銀塔鐘螺族群數量,除了有益於當地民眾的利用外,亦對當地的海域生態能有所助益。

 

過去三年,尖山發電廠利用敦親睦鄰經費和澎湖中心合作,進行湖西鄉海洋豐裕和環境教育紮根工作,透過資源豐裕、棲地復育、環境教育和公民科學等工作,持續深耕湖西鄉社區保育工作,希望能擴大湖西鄉各社區的參與,為社區保育共同努力。

 

澎湖中心為了提昇放流效益,考量銀塔鐘螺稚螺和捕食者的行為與特性,採用三歧管進行放流。根據澎湖中心之前的研究,發現利用三歧管的放流方式可以有效延後被獵食者捕食的時間,提昇稚螺存活率,增進放流效益。物種放流配合社區環境教育,希望能慢慢建立社區自主管理的意識,才能延續物種放流的成果,期待最後能在社區建立有效治理、永續經營的生態社區典範。。

 

澎縣府清覆網440萬公尺 全台第一

 

賴峰偉、劉陳昭玲肯定清除成效

(記者李復源報導)澎湖海底覆網4年撈起40萬公尺,清除量全台第一,澎湖縣長賴峰偉、澎湖縣議會議長劉陳昭玲20日出席「111年澎湖縣清除海底覆網之教育宣導及培訓計畫」成果發表會,肯定清除海底覆網成效,期許擴大清除效能,達成「零覆網」目標。

 賴峰偉表示,海底覆網造成海洋浩劫,廢棄漁網覆蓋珊瑚礁,造成珊瑚嚴重白化,海洋生物難以繁衍生存,縣府4年來清除海底覆網累計超過40萬公尺,培育42位鬼網特攻隊生力軍,並實施網具實名制,還給海洋生物乾淨清新生活環境。

 劉陳昭玲表示,斷棄的網具纏覆珊瑚礁盤,嚴重阻絕魚類生存場域與洄游路線生機,縣府4年清除40萬公尺海底覆網,成果影響層面至深且廣,期許擴大清除能量,全面朝向「零覆網」目標邁進。

 賴峰偉頒發今年度參與「覆網清除人員培訓課程」14位學員,號召更多有志之士一起為海洋盡一份心力,壯大「鬼網特攻隊」陣容。

 農漁局表示,響應行政院自109年「向海致敬」政策,農漁局今年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補助,委託澎湖在地潛水業者、中華民國水中運動協會及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共同清除海底覆網,並由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執行驗證,近四年委託執行清除海底覆網累計超過40萬公尺,約10萬公斤的海洋廢棄網具。

 農漁局表示,縣府四年共計培育42位「鬼網特攻隊」生力軍,除了傳授清除鬼網的價值與技巧外,同時結合「Coral Watch色卡調查」幫珊瑚做健檢,及水中拍攝技巧來記錄海底生態,藉由完整的機制讓海洋恢復乾淨零覆網,一起清除覆網,拯救魚礁,守護海洋。

 農漁局表示,教育宣導方面,今年度以風櫃國小師生為種子校園,學習利用海廢製作「玩具劇場箱」(Toy theater),並請賴峰偉縣長獻聲錄製「廣播劇」,以寓教於樂、生動活潑的表演方式,讓學童更易了解海洋廢棄物處理的重要性。
 

 

藝遊味盡嘉年華會1
Loading the player ...
藝遊味盡嘉年華會2
Loading the player ...
2022澎湖花火遊程

文章類別
展開 | 闔起
美天旅行社

捷足先登行程

2024澎島采風行程

澎島采風

捷足先登導覽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