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哈奇/澎湖報導)年度的傳統節氣-冬至又將來臨,台灣本島各地紛紛準備熱湯圓過節之際,離島的澎湖則因地理位置阻隔,發展出獨特的節慶應景文化,以雞母狗及菜繭食品為主,不僅充滿濃厚的地方特色,更是澎湖先民艱困奮鬥的象徵。
由於早期澎湖先民生活困苦,在冬至節慶時,沒有能力準備三牲祭拜,家家戶戶就以糯米捏製成各種雞、狗、兔、豬等家畜家禽造型,將其蒸熟後就能食用,不僅可祭拜祖先,也能庇佑六畜興旺,同時祈求來年的豐收;經過時代演變,也加入鴨、乳牛、鯉魚、小熊、貓熊、南瓜等形狀,而更顯得五彩繽紛。
雞母狗是澎湖冬至替代祭祖三牲的製品,以糯米團揉製而成,寓意為「六畜興旺」,因此取名為會下蛋繁衍的「雞母」,因為用糯米團製作,就像「麵猴」一樣,所以稱之為雞母狗或是雞母猴,取名的由來就是用麵猴製作的雞母,台語發音直接翻成國語,久而久之就成為澎湖特有的飲食文化。
另外,澎湖還會捏製一種稱作「菜繭」的米食,也是傳統冬至的食品,「菜繭」台語發音是「菜幹」,做法是先將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漿再揉製成糰後,就可用來包餡,而餡料主要分成葷和素兩種,材料都以高麗菜、香菇、筍絲為主,再加上其他配料而成,包好後捏成半月形,蒸熟後即能食用,蒸好後還帶有濃濃米香,也是很受歡迎的冬至應景美食之一。
發表者 | 樹狀展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