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年澎湖群島人文歷史簡介之1-澎湖四大戰役之回顧】

 

               澎湖國際化推動聯盟總召集人

               澎湖縣觀光發展研究會理事長

               澎湖觀光發展史電子書總編撰

               台灣產消共益經濟協會秘書長

                       陳 猛

 

※澎湖的國際人文史與古蹟澎湖四大戰役之回顧】

從台灣人的眼中,澎湖是個地處偏僻的離島,與綠島、蘭嶼沒什麼差別。然而事實上,由於在上古時代大陸與台灣之間是相連的,澎湖由於比較靠近大陸,因此,人類發展的歷史遠比台灣還早。

在一萬八千年前的冰河鼎盛期,南北極的冰原擴張,使得全球海水面下降約120 公尺,台灣海峽出水成陸地,台灣、澎湖及中國大陸連結成一片相通的廣闊大地,台灣與福建之間的低窪地帶變成河川、草原、溼地,動物麇集,自由移棲於台灣與大陸之間。近年來澎湖水道撈起數量龐大的諾曼象、夷鹿、古鹿、水牛、山羊、長江鱷等「澎湖動物群」化石,台灣台南左鎮菜寮溪、鹽水溪的更新統沈積層中也發現犀牛、劍齒象、梅花鹿、四不像(鹿的一種)、台灣虎、彌猴、水鹿、山羌、野豬等所謂「左鎮動物群」的動物化石,就是最好的證據(魏國彥,民國九十六年)。

澎湖的史前人類文明則可溯自五千年前「粗繩紋陶」文化期的新石器文化,證實五千年

前已有先民住在澎湖生活的痕跡。虎井沉城的考證,更顯示一萬二千至一萬八千年前澎湖已有相當高度文明的人類居住。十六世紀西方勢力進入亞洲之後,由於澎湖位居台灣海峽中央,戰略地位重要,更成為荷、法、日等各國兵家必爭之地,而導致澎湖分別為荷、法、日所佔領,因而也留下許多國際歷史遺跡。到澎湖旅遊,絕不可錯過澎湖的遠古與國際歷史遺蹟。

*澎湖的遠古人類文明:虎井沉城

虎井沉城是虎井嶼的上古時代遺留古蹟,早見於澎湖古縣志書中。從虎井嶼高處俯視,清晰可見隱於海底的一道城牆,尤其夏季晴天潮水退出,水淺靜而澄澈,故曰「虎井澄淵」。這座古牆遺址呈十字形狀,以指北針測量呈九十度,為不偏不倚的南北、東西走向。主體為玄武岩構成,表面佈滿各種生物,東西向、南北向總長各約100 公尺以上。城牆厚度上端約1.5 公尺,底部約2.5 公尺,搭建城牆的岩石塊接縫極為平整。在北部另有呈圓盤形的構造物,直徑外牆約20 公尺。有人認為古沉城為澎湖桶盤、虎井都有的特殊柱狀玄武岩節理地形延伸入海所形成的沉城假象。然而依據地質學家研究,虎井沉城的城牆很直,長度很長,堆成城牆的玄武岩,每塊岩石大小不一致、角度垂直、石頭縫隙間有填充物,城牆凹口呈十字形,接砌面平整。如此建築工整的城牆,應非自然形成。

以「上帝的指紋」一書聞名全球的英國古文明學者漢卡克(Graham Hancock),在會同中、日人員實地潛水探勘後指出:「大自然對東西、南北走向沒有興趣,但人類建築卻很講究方位。」虎井海底沉城的石塊呈現十字形南北向與東西向方式排列,方位正好是東西走向及南北走向。並且由於搭建城牆的一塊塊大石頭,表面都很平滑,其接縫處平整的程度「可以將刀子插入」,認為這一定是人造而非自然力量所形成。同行的日本學者大地舜也同意漢卡克的說法,並推斷虎井古沉城可能來自冰河時期,海水下降、海棚露出的時代。若證明屬實,虎井沉城是在早於人類歷史的冰河時期所建,年代可能上溯至一萬二千至一萬八千年前,可謂考古學上重大發現,不僅改寫台灣史前歷史,更顯示澎湖是全世界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

  • 七美島南港遺址:四千年前石器製造場

民國七十二年,考古學家臧振華博士在七美島發現了約在四千年前,屬於「細繩紋陶」文化期的南港遺址,位置約在七美島陳氏宗祠後方,當時即推測此處應為某石器製造場的遺址。民國八十九年,臧博士和夏威夷考古學家Barry Rolett 及中央研究院的葉學文研究員,又在七美島的牛母坪及西北灣發現兩處玄武岩的石器製造場。從這些製造場遺址所暴露的石器原料、廢料、成品初坯和製造工具看來,其規模在我國尚屬首次發現,十分珍貴。根據發掘,一般考古學者認為唐朝或北宋時,漢人即已大量南移,並湧入澎湖,除居住在大山嶼、白沙、中屯、漁翁、八罩、大嶼等較大的島嶼上,甚至吉貝、姑婆嶼、鳥嶼等也有人居住,大半從事漁撈與農耕。

據史料顯示,澎湖的開發早於台灣,遠在宋朝時期,「澎湖」一名已正式見於野史與方志,而漢人正式居住澎湖的記載始於南宋時期。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1281 年),澎湖已有近二千名中國沿海船民屯居從事海上貿易,因此便在澎湖設立巡檢司,以防海寇侵擾澎湖居民,並防禦海域,使澎湖比台灣早四百年納入中國的版圖。明朝沿用元朝舊制,於明洪武二年(西元1369 年)設巡檢司,後卻以澎湖居民反抗官府並與倭寇勾結為由,撤銷設立在澎湖的巡檢司,強迫澎湖居民遷回原籍福建漳州、泉州。明嘉靖四十二年,為追剿海寇,明軍追到澎湖警戒,此後僅在汛期時才派兵船到澎湖探哨,日後海上盜寇及日本海盜陸續侵犯澎湖,作為進犯中國大陸沿海的中繼站。明朝於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 年)在澎湖設遊兵以防備倭寇,並在同年重建媽祖廟。

 

●回顧澎湖四大戰役之1(西元 1603年)*天后宮「明朝沈有容喻退紅毛番石碑」

十六世紀,葡萄牙、西班牙及荷蘭等國互爭東方的海上霸權,結果葡萄牙佔據澳門,西班牙佔領菲律賓呂宋島,荷蘭則據有印尼爪哇島。荷蘭人野心大,企圖驅逐葡萄牙人及西班牙人,以獨霸東方海權及與中日的貿易航線,先後攻打呂宋島及澳門,但均敗北而徘徊於台灣海峽。明萬曆三十一年(西元1603 年)荷蘭人派遣韋麻郎率艦隊攻佔澎湖,並築舍作永久佔領之計,以澎湖為據點與明朝貿易往來。明廷大為震驚,命福建總兵沈有容率兵前往喻退,勸其前往當時非中國領土的台灣島屯墾。荷蘭人因兵力不足,不得已於十月離澎,因而馬公天后宮後殿有「沈有容喻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石碑存在。

※(西元 1622-1624

十九年後,明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荷蘭總督柯恩獲知西班牙人意圖佔領台灣,遂派雷約生(Cornelis Reijersen)率領八艦600 人進攻澳門,若失敗則轉往澎湖或台灣。然而荷軍遭到西班牙、葡萄牙聯軍頑強抵抗,損失慘重,荷將雷爾生率軍又重登澎湖媽宮澳。此次明廷並未立刻派兵驅逐荷人,反而給他們兩年的時間在澎湖建立根據地。荷蘭人佔領澎湖後,拿捕中國沿海漁船六百艘,並奴役一千五百餘名中國人至風櫃尾、白沙、漁翁及八罩等各島建築城堡,並在風櫃尾構築「紅毛城」。

※(西元 1624-1629

明天啟四年(西元1624 年),福建巡撫率領水師討伐侵略澎湖的荷軍,雙方經過八個月的交戰,荷人終於屈服而離開澎湖,雙方達成協議,同意荷人把設置於澎湖的要塞和砲台毀壞,轉移至當時不屬於中國的台灣島,中國則不干涉荷蘭對台灣的佔領。之後荷人於1624 年拆除風櫃蛇頭山的城牆建材運至台南建熱蘭遮城(Zeelandia,鄭成功於1662 年攻下熱蘭遮城後以他的第二故鄉泉州府晉江縣的「安平」之名,改名為安平鎮城,所以才會有今日台南的安平古堡的名稱)。明崇禎二年(西元1629 年),明軍在澎湖設防、屯田,並在大陸沿海解除海禁。

荷文紅毛城碑及紅毛城模型

※(西元  1622-1624 *風櫃尾蛇頭山古戰場與「紅毛城」遺跡

澎湖的地勢低平,只有風櫃尾蛇頭山可作為制高點,因此地勢重要,日本、荷蘭、法國、施琅都登陸過,而有古戰場遺跡。清法戰爭時法軍也是傷亡多人埋於此處,並立碑紀念,荷蘭人登陸時也立了碑紀念,二次大戰之前,日本最大的驅逐艦松島號就是在這裡爆炸,死傷慘重而立碑紀念。荷蘭人還以玄武岩建了一個周長56.7公尺,高7 公尺的紅毛城,之後荷軍與中國經過八個月的交戰,終於屈服而離開澎湖,將紅毛城拆除後將建材運至台南,建了安平古堡(當時稱熱蘭遮城)。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發表者 樹狀展開

藝遊味盡嘉年華會1
Loading the player ...
藝遊味盡嘉年華會2
Loading the player ...
2022澎湖花火遊程

文章類別
展開 | 闔起
美天旅行社

捷足先登行程

2024澎島采風行程

澎島采風

捷足先登導覽

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