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倉社區沿革
細說大倉社區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大倉社區居民如何迎接他們鉅大蛻變的未來,亟待各級政府相關單位加以關注與輔導
(一)文史資源(歷史與文化資源)
1.社區歷史、發展沿革
大倉社區
「大倉」位於白沙本島、漁翁島、澎湖本島中間,為澎湖內海唯一的有人島嶼,大倉地名由來說法不一,一為當年 本島漁民交易之處,又為海盜藏匿之處,故有大量珍貴物品由外地而來,形似大倉庫而名大倉。二為先民陳盛自通梁遷居本島後,發現本地蚊蠅少,環境衛生不錯且 漁獲豐碩,有如魚倉故名之。
大倉嶼的舊名有兩個,其一為「大倉仔嶼」,另一為「大礵」,至於古人為何稱呼其大倉嶼的舊名由來已經不可考證;清代稱大倉仔社,隸屬通梁澳,日治初期稱通梁澳大倉鄉,隸屬頂山出張所(澳於大正二年改為區),轄區也調整為瓦硐區通梁澳大倉鄉。光復前稱白沙庄大倉,光復後稱白沙鄉大倉村。面積0.1656平方公里,人口有318人(民國103年6月止)。居民以陳姓與鄭姓為主,早期通梁居民到島上捕魚、撿螺螄,後來就定居下來,從此繁衍後代,形成一新村落。
大倉村全村面積18公頃,目前大倉村計有6鄰87戶,直到民國八十年四月二十八日始成立「白沙鄉大倉社區發展協會」。
大倉社區信仰中心為水仙宮,主祀水仙尊王、於日據時期由當時旅外村民陳和睦集資興建,並於民國78年間再經過鴆資改建現今之水仙宮。
大倉社區早期由陳姓先民於光緒年間所開拓;在此島嶼地帶開墾,經過數代相傳迄今,居民以海為田,早期為馬背式傳統閩南三合院型式建築,該聚落目前尚保存多處良好之古厝建築。
直到於民國 101年間經過本社區多方努力爭取,終於獲得澎湖縣政府選定開發建設為 「大倉觀光文化園區」;本工程計畫已完成規劃評估,並進行基座及園區細部設計與施工,於2013年6月施工至2015年12月完工,為期2年半,並預定於2015年12月底落成啟用。
二、社區資源調查
(一)人的資源
1.社區人口組成(老人、婦女、小孩的比例;單親家庭、獨居老人等的數量)
(1)人口總數318人 (103年6月止)
(2)成年人口數:256人(18歲以上)佔總人口數比例70%
(3)老年人口數:34人(65歲以上)佔總人口數比例17.8%
(4)青少年人口數:16人((12歲至18歲))佔人口數總比例4.5%
(5)兒童人口數:12人(12歲以下)佔總人口數比例7.7%
2.社區志工(種類與人數)
社區志工服務隊人數9人
3.有專長的居民(退休教師、資訊人才…等) 退休教師:2人、資訊人才:4人、現職機關服務人員:2人
4.有專長的組織(社區觀光發展研究班、社區產業研習班…等)。
5.其他:
|